指捻繡花針,手纏蠶絲線,在繡娘們的精心制作下,一朵朵逼真的花朵在繡布上競相開放、爭奇斗艷,與一只只飛舞的蝴蝶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動靜結(jié)合的美麗畫卷”…這就是蘇繡,一種用針線“作畫”的神奇藝術(shù)。
傳說幾干年前,生活在吳越地區(qū)(今江浙一帶)的先民們有個特別的習俗 一 斷發(fā)文身。為了更好地在水中捕魚勞作,人們剪短頭發(fā),并在身上刺上花紋,希求避開災禍、獲得豐收。
用針在身體上刺花紋是件很痛苦的事,吳國的君主仲雍很想找個辦法減輕子民們的痛苦,他的孫女女紅也跟著想辦法。這天,女紅在縫衣服時,不小心被針刺破了手,血滴在布料上,竟染出了一朵美麗的小花。女紅靈光一現(xiàn):用針和線在衣服上繡出各種圖案,再把衣服穿在身上,不就能代替“文身”了嗎?
仲雍覺得這是個好主意,便大力推廣繡衣。吳人也覺得不會傷害身體的繡衣更好,就都跟著學起來,蘇繡就此誕生。為了紀念它的發(fā)明者,這門手藝也被稱作“女紅”。
蘇繡不僅是一項技術(shù),更是一門藝術(shù)。在三國時期,吳王孫權(quán)曾命趙達的妹妹手繡《列國圖》。這位心靈手巧的女子在布帛上繡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陣等復雜圖案,這幅古代“刺繡地圖”比起今天的印刷地圖也毫不遜色。
在蘇繡2000多年的歷史中,出現(xiàn)過一位閃閃發(fā)光的女藝術(shù)家,她就是中國近代最厲害的蘇繡大師之一 沈壽。
近代以來,西方繪畫在中國十分流行,沈壽發(fā)現(xiàn)西方畫因講究透視法和光影效果,所以畫出來的作品格外逼真。她想,要是能把這些繪畫技巧融入蘇繡制作,肯定能讓繡品更上一層樓。
于是,沈壽潛心研究西方繪畫技法通過光影對比的著重處理,開創(chuàng)了“仿真繡”。仿真繡作品細膩精美,看上去簡直就和真的一模一樣。
沈壽創(chuàng)作的《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和《耶穌像》,引起了巨大轟動,外國人看到這兩幅作品,甚至認為是東方的神秘魔法把絲線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圖畫。后來,《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還被當作國禮贈送給了意大利。
針法細膩、巧妙是蘇繡的一大特點。繡線被劈成發(fā)絲般的細絲,用密集的排線、多變的針法繡出來的花兒,花瓣的紋理、葉子上的露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繡出來的小動物,神情姿態(tài)、毛發(fā)光澤,無不栩栩如生,仿佛隨時都會從布上跑出來。在著名的繡品 《貓蝶圖》中,小貓的毛發(fā)看上去細膩柔軟,蝴蝶的翅膀看上去輕盈飄逸,畫面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蘇繡還有一項神奇的技法雙面繡。繡娘們在同一塊底料上同時繡出正反面的圖案,兩個圖案整齊勻密,可以一模一樣,還可以截然不同,輪廓卻完全對應。
蘇繡,這項了不起的技藝,還需豆苗兒們親自去欣賞、體驗、傳承!
編輯/馬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