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夜,霧氣漫過江堤,采馬蘭的人在潮氣中若隱若現(xiàn)。指尖浸著草汗的祖母說,這時的馬蘭最懂人心。馬蘭經(jīng)焯水涼拌,人口清爽,是春天與舌尖的浪漫邂逅。它也是祭祖的供品,是我們與先人對話的暗語。
咸秧草的香氣總在巷尾游走,秋日收割的秧草,經(jīng)鹽粒與時光腌漬,化作陶壇里溫厚的琥珀色,儲存起這份獨屬于揚中的味道。晨起配粥,響午佐飯。那抹咸香如老友般熨帖,把游子的鄉(xiāng)愁腌得透亮一一咸秧草以它質(zhì)樸的風(fēng)味,成為揚中人割舍不下的鄉(xiāng)愁
柳編、竹編,是揚中民間藝人指尖的藝術(shù)。柳條在阿婆指間翻飛成蝶。廟會攤前,竹篾挑起一彎新月,編簍盛著江風(fēng),簸箕兜住雨聲。孩童踞腳數(shù)著柳環(huán)的圈數(shù),眼中滿是對這門技藝的驚嘆與向往。老匠人將半世光陰編進經(jīng)緯一一這些草木生靈,原是要伴人走過歲歲年年的。
喜慶的鑼鼓驚醒了“麒麟”。紅衣漢子擎著彩扎神獸,唱詞裹著糯米酒的酣暢,那激昂的唱腔在街巷間翻滾,鄰里的笑罵聲、孩童的追逐聲、爆竹的炸裂聲,都釀進這千年的調(diào)子里。此刻的揚中,是江水泡開的嚴茶,把人心沏得滾熱
而今江霧依舊,老習(xí)俗卻撞上了新光陰??觳偷陻D走了咸秧草攤子,塑料制品淹沒了柳編筐簍。可總有人在潮頭立著:校園里,孩子正用短視頻記錄竹編技法;直播間中,少年唱著新編的麒麟調(diào)…
民俗文化,是揚中的根與魂,是歲月積淀的沉香。揚中的魂,在江濤里沉浮三千年。它既是阿婆壇中溫厚的咸秧草,也是少年鏡頭里躍動的鄰光?;蛟S所謂傳承,不過是讓每個揚中人都記得:當(dāng)我們咀嚼春天時,要有泥土的芬芳;當(dāng)我們眺望未來時,須帶著江水的粼紋!
小作者以詩意的筆觸勾勒揚中文化圖景,既有歷史厚重感,亦見時代特色,展現(xiàn)了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與思考。習(xí)作生動展開文化細節(jié),最后落腳于傳承主題,層次分明,立意高遠。若小作者能在段落銜接過渡上、在細節(jié)描寫與主題深化上進一步打磨,那么文章將更具感染力!
(指導(dǎo)教師:戴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