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落實效果如何?科技工作者做科普面臨哪些挑戰(zhàn)?還需要哪些激勵和保障措施?近日,“貫徹落實《科普法》,服務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座談會在中國科普研究所召開,科技工作者、企業(yè)負責人圍繞《科普法》的落地實施展開了討論。
“我有位患者,也是我的粉絲。他經常根據(jù)我講的科普知識點自我對照,在過度解讀中,總懷疑自己得了病,甚至產生了焦慮情緒?!敝袊t(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胰胃外科病區(qū)主任田艷濤在回顧10年科普經歷時,分享了一個案例。這曾讓田艷濤陷入擔憂與自責:難道自己的科普工作反而“害”了這位患者?正??破展ぷ髂芊袷芊杀Wo?
《科普法》讓田艷濤吃了顆“定心丸”,其中明確指出,“國家保護科普組織和科普人員的合法權益,鼓勵科普組織和科普人員自主開展科普活動”。這從根本上解決了田艷濤的后顧之憂,更堅定了他做科普的決心。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研究員張雙南,做了幾十年的科普。他表示,回國后一方面由于他的科研任務繁重,另一方面他的崗位職責里面也沒有科普工作,“《科普法》頒布前,我從不在工作日參加任何科普活動?,F(xiàn)在做科普名正言順、有法可依,我接到這次座談會邀請沒有任何猶豫?!睆堧p南說,《科普法》為科研人員做科普提供了制度保障,讓他們“挺直腰桿兒”。
會上,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經濟與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毛世平舉了一個例子——過去數(shù)年間,轉基因技術在中國一直被“誤讀”,甚至出現(xiàn)怪象:可以吃轉基因食品,但不能種轉基因糧食作物,轉基因作物如轉基因大豆,主要靠進口。
“中國轉基因技術研究并不落后,但產業(yè)化進程滯后,這和科普不到位有一定關系?!泵榔秸f,老百姓對新產品、新技術應用的接受程度不高,產業(yè)化自然無法實現(xiàn),“硬技術的供給,離不開科普軟環(huán)境的營造。”
《科普法》明確規(guī)定,鼓勵在科普中應用新技術,引導社會正確認識和使用科技成果,為科技成果應用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啊犊破辗ā穼嫿ㄆ鸫罂破崭窬?。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的積極性也被進一步調動起來,有利于打通從研發(fā)到產業(yè)化的創(chuàng)新全鏈條。”毛世平表示。
《科普法》在實施層面仍面臨關鍵挑戰(zhàn):缺乏具體、可操作的配套細則。如政府、科研機構、企業(yè)等不同主體科普責任如何量化考核,科普經費來源、使用細則如何制定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社會法研究中心主任翟志勇指出,“由于《科普法》屬于倡導性法律,其條款以原則性、引導性條款為主,缺乏強制性約束和量化標準?!睘榇?,翟志勇建議,參照ESG(環(huán)境、社會和治理)框架標準,引導企業(yè)將科普視為社會責任,鼓勵其從企業(yè)基金中劃撥經費投入科普公益。
《科普法》推出后,與之配套的具體激勵措施尚未有效跟進,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的獲得感仍有待提高。
目前,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設有科普類獎項。田艷濤呼吁,未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也應為科普作品設立評選通道。
另外,科研單位普遍未將科普納入核心評價體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副院長師鵬反映,高校職稱評審中科普被歸入“公共服務”,易被科研成果淹沒,“年輕人難將科普作為職業(yè)發(fā)展方向”。因此,不少科研人員建議提高科普在職稱評審中的權重。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動物博物館館長、研究員張勁碩則面臨職稱評審的另一個困境:科普職稱在科研院所認可度不足。他呼吁:“希望實施細則能推動科研單位重視,并激勵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工作,提升其積極性。”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zhàn)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周建中提出了針對性建議:對專職科普人員單獨設立職稱序列,解決“評聘分離”問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王挺則建議,打造激勵表彰平臺、服務保障和文化營造的閉環(huán)體系,形成體制機制與制度保障,使科技工作者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共同提升,在科普中有更多獲得感,使他們由被動參與科普轉變?yōu)橹鲃油度肟破铡?/p>
《科普法》明確了企業(yè)參與科普的合法地位,并提出了“實行稅收優(yōu)惠”的鼓勵政策,這讓果殼網等科普企業(yè)感到振奮。果殼網副總編吳歐認為,科普工作過度依賴政府項目補貼并非長久之計,稅收優(yōu)惠將會為企業(yè)節(jié)省不小的開支。然而,稅收優(yōu)惠政策如何落地實施,還需要更多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