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中國古代文人而言,“學(xué)而優(yōu)則仕”是人生終極目標(biāo)。然而官場風(fēng)云變幻,仕途失意也是難免的,更有不幸者,難逃貶謫,心中郁結(jié)。宋朝詩人方岳有詩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痹S多詩人會用詩歌表達(dá)心中不快,所謂\"不平則鳴”。好在多數(shù)被貶的文人即便一時消沉,最終也會抵達(dá)曠達(dá)之境。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古人面對人生困境時的處世智慧吧。
寄情山水柳宗元
柳宗元出身名門望族,二十一歲高中進(jìn)士,三十二歲參與王叔文集團(tuán)的“永貞革新”,仕途得志。但隨著改革失敗,柳宗元于永貞元年(805)被貶至湖南永州,一待就是十年。官方不會給“罪臣”提供住所,所以柳宗元一家老幼到達(dá)永州之后,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住宿。百般努力之下,他也只能寄居龍興寺,即便后來移居法華寺,也沒能改變居處逼仄的處境。
當(dāng)時,柳宗元的政治生命已是窮途末路,他的心頭時時籠罩著陰云,“海畔尖山似劍銠,秋來處處割愁腸”,寫的正是他這個時期的心境。但柳宗元并沒有沉溺于痛苦之中,而是積極改善居住條件,通過游歷山水紓解精神上的苦悶。
溪居(節(jié)選)
[唐]柳宗元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元和五年(810),是柳宗元被貶永州的第六個年頭兒,他的姨父崔敏來到永州擔(dān)任刺史。在崔敏的關(guān)照下,柳宗元在冉溪畔買地建宅,并將冉溪改名為愚溪,《溪居》就作于這一時期。
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dá)了長久被官場束縛不得自由的憤滿,但也正因貶滴至此,他才能與種菜的老農(nóng)為鄰,從清晨到傍晚,都有自然美景相伴。這般清凈自在的生活,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給予他的最溫柔的慰藉。
醉心生活的蘇軾
蘇軾自言“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可見他被貶的地方越來越遠(yuǎn)。那么蘇軾是如何排解心中憂慮的呢?除了鉆研老莊哲學(xué)、遍和陶詩、參禪悟道,他還從美食中尋求慰藉。“烏臺詩案”后他被貶黃州,生活困頓,卻能苦中作樂,還寫下《豬肉頌》。
稀奇說
被貶至黃州期間,蘇軾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并將經(jīng)驗寫入《豬肉頌》中。他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也只是在當(dāng)?shù)匦∮忻麣?,真正叫得響并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在杭州時所制的“東坡肉”
豬肉頌(節(jié)選)
[北宋]蘇軾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又如他用大麥加小豆做飯,和妻子戲稱為“新樣二紅飯”,粗糧也變得不再那么難以下咽。在另首詩中,他寫“人間無正味,美好出艱難”,意思是從飲食到人生,都是一樣的道理,世間并無絕對的美味,真正的美好往往從磨難中歷練而來。
[北宋]蘇軾《黃州寒食帖》
實現(xiàn)精神超越的黃庭堅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親政,意欲改革,起用新黨,黃庭堅的命運也隨著北宋的“新舊黨爭”起起落落。因為寫了一篇《荊南承天院記》,他遭人毀謗,被貶到了廣西宜州。當(dāng)時的宜州荒僻蕭索,正所謂“避愁愁已知人處”。黃庭堅卻并沒有陷于憂憤積郁之中,他以畫寄情,參禪悟道,尋求精神上的超越。其間還結(jié)識了詩僧仲仁,“雅聞花光能畫梅,更乞一枝洗煩惱”“故人相見各貧病,且可烹茶當(dāng)酒肴”,友誼為他帶來了難得的慰藉。在中秋夜,他回憶起當(dāng)年與禪師黃龍清參禪的場景,寫下《寄黃龍清老三首》,其三云:
騎驢覓驢但可笑,非馬喻馬亦成癡。
一天月色為誰好,二老風(fēng)流只自知。
騎驢覓驢”“非馬喻馬”的典故分別出自《景德傳燈錄》和《莊子》,騎驢找驢是可笑的,以非馬喻真馬是愚味的。黃庭堅將莊子哲學(xué)與禪宗結(jié)合,顯現(xiàn)出對人生的頓悟,心靈由此得到超脫平靜。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懊鎸ι钪械姆N種不如意,若我們能像古人一樣找尋良方,適時開解自己,便可以從煩惱中“脫身”,與煩惱說拜拜!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