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到2025年5月17日,中午,朱雀二號火箭即將在酒泉發(fā)射。那天陽光刺眼,地面滾燙,我沒有布控設備,也沒有遙控系統(tǒng),只有EOSR1和RF100-500mmF4.5-7.1長焦鏡頭,還有一顆手持拍完全過程的“野心”。
炎熱的戈壁升騰著肉眼可見的熱擾動,畫面邊緣像水波一樣扭動。在這種條件下,穩(wěn)定畫面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務。所幸,R1的防抖系統(tǒng)太能打了:得益于機身5軸防抖功能,即便我在500mm端全程跟拍,畫面仍然清晰可用;更妙的是眼控對焦功能,視線一轉,對焦點就追到了火箭尾焰附近,不被背景干擾,拍攝節(jié)奏輕松得多。
成片出來后,我看到了熱浪下清晰可辨的焰柱形態(tài),還保住了幾張噴口周圍出現壓縮波的畫面。雖然是遠距離手持拍攝,但卻意外穩(wěn)定——真是“輕裝上陣也能打硬仗”的代表作。
再說一場我非常喜歡的拍攝經歷:2025年3月12日,文昌,夜間發(fā)射。主角是長征八號,時間在天色全暗之后。和白天不同,夜晚拍火箭完全是另一種感覺,像是在畫布上等待一束火光點亮整個構圖。
這次我搭配的是EOSR1加RF15-35mmF2.8廣角鏡頭,目標很明確:把發(fā)射塔、焰柱、現場環(huán)境一網打盡。廣角的構圖自由度大,而EOSR1的對焦系統(tǒng)也非常給力,火焰剛一噴出,就精準鎖定了主體,還能跟著火箭持續(xù)修正焦點位置。
點火那一刻真的很夢幻,塔架被橙紅色焰光勾勒得像是舞臺上的主角,尾部噴流中的壓縮波、色溫過渡、空氣擾動全部清晰可見。40張/秒高速連拍下的照片幾乎張張精彩,沒有一張因為光比失控而報廢?;鹧孀盍撂幧踔吝€有內焰的輪廓,R1在高亮控制方面讓我刮目相看。
這種“在黑夜中造光”的體驗太快樂了。你永遠不知道火焰下一幀是什么形狀,但只要設定得當,相機會告訴你答案。
把時間拉回2024年11月30日,文昌,長征十二號首飛。
那是一次非常特殊的拍攝,我使用了無人值守方式進行記錄,將一臺EOSR1部署在發(fā)射塔附近,距離火箭不到百米——可以說是“近得能感受到熱浪打臉”的程度了。相機在海南的烈日下曬了一天,發(fā)射的時候依舊穩(wěn)定地記錄下這一刻。
另一臺R1我們放在了水塔頂上,稍微做了一點防護,拍攝距離和火箭也就10米的樣子,R1的堅固機身和密封結構在這種環(huán)境下展現出“扛揍”的一面。最讓我安心的是它的連拍與緩存性能,即使在火箭升空最猛烈的噴發(fā)階段,相機也絲毫不掉幀、不死機、不發(fā)熱,畫面輸出一如既往地銳利。
在最終成像中,我最喜歡的是火焰內部那一小段出現“紋影”的細節(jié),那種空氣被擠壓成波的結構,肉眼很難察覺,但R1捕捉得分毫畢現。那是一種“科技的魔術感”——也是攝影這門技藝最迷人的地方。
很多人問我:“你不怕拍砸嗎?”說實話,火箭攝影確實只有一次機會,一旦錯過,就真的錯過。但正因如此,每一次按下快門都顯得格外有價值。而EOSR1帶給我的不只是技術上的支持,更是一種心理上的“兜底”——它可以讓我更專注于畫面判斷、環(huán)境應對,而不是擔心設備能否跟得上。
在那些焰光升起、空氣震顫的時刻,我感覺自己就像站在一個文明節(jié)奏的心跳線上,既緊張,又興奮,更有成就感。這不是戰(zhàn)斗,而是一種樂在其中的共鳴。
未來的拍攝任務還有很多,無論是架在遙控平臺上的無人機,還是可能進入高空平臺的遠程記錄,我相信EOSR1都會是那個陪我一起“玩下去”的可靠搭檔?;鹧娼K將升空,而我,只想在那一刻,留下它最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