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的讀書欄目,我們展開兩幅截然不同的畫卷。王開生的《四時五味》是一部以四時為脈絡(luò)、以飲食文化為主題,書寫市井生活與文化積淀的隨筆散文集。作者以生動的筆觸,通過對街頭小吃、家常菜肴、高端創(chuàng)意菜品等的細膩描摹,將飲食升華為承載溫情歲月、文化底蘊的載體。另一本則是司法案卷里浮出的血色黃昏,當(dāng)《棄夫潛逃》掀開1937-1949年的北平暗面,我們驚見被戰(zhàn)火烤焦的生存圖景——被碾碎在歷史車輪下的底層婦女,在斷裂的倫理秩序中迸發(fā)出驚人的生存智慧。前者是歲月靜好的文化切片,后者是生死場里的求生實錄;一邊是傳統(tǒng)禮俗滋養(yǎng)出的生活美學(xué),一邊是崩壞年代催生的灰色法則。當(dāng)兩種書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相遇,我們終將讀懂:所謂文明積淀,既藏于鐘鳴鼎食的雅集,也刻在饑腸轆轆的暗巷;那些被宏大敘事遺忘的市井群像,恰恰構(gòu)成了城市最真實的生命肌理。
王開生,青島人,散文作家,專欄作家。散文隨筆散見于《散文海外版》《散文選刊》《海外文摘·文學(xué)》《青年作家》《山東文學(xué)》等,散文作品收入《人間書:2023中國年度精短散文》《若有光:〈散文海外版〉2023年精品集》《被時間鍍亮:〈散文海外版〉2024年精品集》《水靈靈的故鄉(xiāng)·中國當(dāng)代名家系列作品散文選》和《2023山東作家作品年選》等。著有隨筆散文集《四方往事》《尋味四季》《觀瀾集》和《青島海岸線上的歷史坐標(biāo)》等?,F(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xué)會理事。
《四時五味》全書約計16萬字,依照“不時不食”之民間飲食理念,遵循“五味雜陳”之傳統(tǒng)文化審美,共分三大主題“風(fēng)味四季”“人間煙火”“四方食事”?!帮L(fēng)味四季”既按春、夏、秋、冬時令排序,又有東、西、南、北地理區(qū)分,遍寫天下不同節(jié)氣不同時空的美食,袁枚、李笠翁、汪曾祺、陸文夫等古今文筆下的美食,與作者美食歷練在這里交相呼應(yīng),成就四季的舌尖;“人間煙火”,千帆過盡,最撫慰人心莫過于一碗人間煙火,始于城市童年的舊風(fēng)味、老字號,不止于尋常市井的飲食流變、鄉(xiāng)愁羈絆,無論是茶來茶去的頓悟抑或是五味雜陳的哲思,皆為作者回首食路歷程的人間定格,鋪陳的飲食觀更是最直接的生活觀:善待生活,不薄自己;“四方食事”,顧名思義就是尋味華夏,澳門的糖水甜點、陜甘寧的面食羊肉、徽菜的別樣臭味、湘菜的傲椒,還有泰州常州的煙火繚繞、濟南泉城的史脈厚積、大美新疆的多滋多味、重慶山城的千轉(zhuǎn)百回,跟著美食家走街串巷滿足舌腹口欲還只是物質(zhì)表面,一碗一盞背后沉淀的歷史風(fēng)物方才是精神飽食,人間至臻。
《四時五味》以精妙的筆觸,編織起美食、風(fēng)景與文化的錦緞。在“風(fēng)味四季”一章中,感受不時不食的智慧:春,品酒釀餅、食蝦虎、領(lǐng)略汪曾祺鄉(xiāng)味宴的雅致;夏,吃面、飲糖水;秋,嚼甘蔗、賞菊且持鰲;冬,圍爐涮鍋,話年夜飯。“人間煙火”一章里,老青島民間小食、梁實秋筆下的順興樓、那些遠去的吃食等,勾起對生活溫度的眷戀;“四方食事”一章,則跨越地域,從澳門食光到陜甘寧風(fēng)味,從徽菜到湘菜,從魯菜到川菜,每一頁都散發(fā)著不同地域的煙火氣息與鄉(xiāng)愁韻味。這本書不止于美食描繪,更挖掘食物背后的文化記憶與情感紐帶,字里行間流露出一份從容與淡定,讓讀者在文字間嘗盡四時滋味,讀懂生活的煙火氣和人間之趣。翻開它,開啟一場養(yǎng)眼、暖胃又怡情的閱讀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