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行草,縱28.2厘米,橫72.3厘米,是顏真卿為紀(jì)念在“安史之亂”中死去的侄子顏季明所作,素有“天下行書第二”之譽。當(dāng)時,河北正定縣(常山郡)是顏氏家族抗敵的核心地點,顏季明在此殉國,使此地成為《祭侄文稿》歷史敘事的地理坐標(biāo)。該稿原件藏于,展出的為其復(fù)制品。
在中國書法史上,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無疑是一顆耀眼的星辰。這卷行書草稿,不僅是書法藝術(shù)的巔峰之作,而且還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與深沉的家國情懷。
忠義烽火:顏氏兄弟的抗?fàn)?/p>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李隆基在位已40余載。前期的他英明神武,將大唐推向了開元盛世的巔峰。然而,后期的玄宗卻逐漸沉迷聲色犬馬,怠于政事,將朝政大權(quán)交予李林甫、楊國忠等權(quán)臣,朝廷內(nèi)部腐敗叢生,矛盾日益尖銳。在這看似歌舞升平實則暗流涌動的時刻,手握重兵的范陽、平盧、河?xùn)|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安祿山與平盧兵馬使史思明,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今河北涿州市)起兵叛亂,“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率領(lǐng)15萬精銳之師,一路勢如破竹。由于唐朝多年和平,軍隊?wèi)?zhàn)斗力有所下降,且地方軍隊分散,一時之間難以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叛軍迅速席卷河北大地,短短數(shù)月,河朔諸郡紛紛淪陷。
時任平原郡(今山東德州市一帶)太守的顏真卿,早在安祿山叛亂之前就察覺到了其野心。他以預(yù)防洪水為名,暗中加固城墻,招募士兵,儲備糧草,積極備戰(zhàn)。當(dāng)“安史之亂”爆發(fā),其他郡縣紛紛望風(fēng)而降時,顏真卿卻憑借自己的遠見卓識和未雨綢繆,堅守住了平原郡,有力阻擋了叛軍。
與此同時,在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縣),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同樣在為抵抗叛軍而努力。顏杲卿時任常山太守,當(dāng)他得知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后,與副手長史袁履謙商議,決定假意接受安祿山賜予的官服,以此迷惑叛軍,等待時機。就在此時,顏真卿的外甥盧逖帶來了顏真卿在平原郡舉兵抗敵的消息,讓顏杲卿看到了曙光,他“悲喜不自勝”,深知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zhàn)。很快,機會來了。安祿山離開常山前,命令顏杲卿為其親信李欽湊提供武力支援,守護叛軍通往河北的要道一土門。顏杲卿與袁履謙抓住這個機會,假托安祿山之名,將李欽湊招致常山,灌醉后斬殺,并在次日將其同黨全部處死,土門要塞被成功奪回。這一消息迅速傳遍河北,猶如一顆火種,點燃了各地軍民反抗叛軍的熱情。河北17個郡在一天之內(nèi)紛紛歸順朝廷,推舉顏真卿為盟主。一時間,義軍聲威大振,麾下兵力達20萬之眾,成為了牽制叛軍西進的重要力量。
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中,顏杲卿的少子顏季明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頻繁往返于常山和其他城池之間,傳遞情報,聯(lián)絡(luò)各方,為顏氏兄弟的聯(lián)合抗敵奔波出力。他年輕的身影在戰(zhàn)火中穿梭,成為了連接兩地義軍的重要紐帶。“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薄都乐段母濉分羞@些文字,記錄了顏季明的功績,飽含了顏真卿對他的深切關(guān)愛與贊賞。
孤城悲歌:常山淪陷與親人罹難
顏氏兄弟的義舉引起安祿山的極大恐慌,他立即回師洛陽,調(diào)集重兵,對常山郡發(fā)起瘋狂進攻。史思明和蔡希德各率一萬人馬,從南北兩路夾擊常山。一時間,常山郡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
此時剛剛經(jīng)歷了戰(zhàn)斗的常山,守備尚未完全恢復(fù),面對數(shù)倍于己的叛軍,形勢萬分危急。顏杲卿一面組織軍民頑強抵抗,一面派另一子顏泉明向太原太守王承業(yè)告急求援。然而,王承業(yè)卻是一個自私自利、貪生怕死之徒,他不僅見危不救,而且妄圖竊取顏杲卿收復(fù)土門的功勞。他扣留了使者顏泉明,另寫表章,將功勞歸為已有,甚至為了滅口,密令手下翟喬裝扮成盜賊,企圖在顏泉明回常山的路上將其劫殺。幸好翟喬出于義憤,將王承業(yè)的陰謀告知了顏泉明,顏泉明才幸免于難。
在叛軍的猛烈攻擊下,常山郡堅守了6個晝夜后,最終淪陷。顏杲卿、顏季明以及顏氏家族的眾多成員被俘虜。叛軍將顏季明帶到顏杲卿面前,用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威脅顏杲卿投降:“降我,當(dāng)活爾子!”然而,顏杲卿寧死不屈,他怒目而視,痛斥叛軍的罪行。惱羞成怒的叛軍見威脅不成,殘忍地殺害了顏季明,并將顏杲卿押解至安祿山大營。在安祿山大營中,顏杲卿依然沒有屈服,他大罵安祿山是逆賊。氣急敗壞的安祿山下令將顏杲卿“節(jié)解之”一—將其四肢逐一砍斷。顏杲卿在遭受酷刑時,依然罵不絕口,直至氣絕身亡。他成為了后世敬仰的忠義典范,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寫的“為顏常山舌”,贊頌的正是顏杲卿寧死不屈、以舌誅逆的精神。
經(jīng)此一役,顏氏家族30余人罹難,昔日繁華的家族瞬間支離破碎。顏真卿獲知常山淪陷、親人罹難的消息后,悲痛欲絕。但他深知,戰(zhàn)爭仍在繼續(xù),自己不能沉浸在個人悲痛之中,必須繼續(xù)帶領(lǐng)義軍,投身于平叛戰(zhàn)爭之中。
泣血之祭:字里行間充滿感染力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戰(zhàn)事逐漸平息,顏真卿派人四處尋找親人遺骸。經(jīng)過多方努力,終于找到侄子顏季明的頭骨與顏杲卿的一只腳。當(dāng)顏真卿看到這些殘缺不全的骸骨時,心中悲痛如決堤的洪水洶涌而出?;叵肫痤伡久魃暗囊羧菪γ?,回想起那個在戰(zhàn)亂中輾轉(zhuǎn)奔波的年輕身影顏真卿不禁悲痛萬分,涕泗滂沱。他在極度的悲痛與憤怒之中奮筆疾書,寫下這篇《祭侄文稿》。
在文稿中,他追敘了顏杲卿父子在“安史之亂”中挺身而出、抗擊叛軍、舍身成仁的事跡,可謂字字血淚,句句深情。起初,他還能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書寫較為工整,但隨著情感的逐漸失控,筆觸變得狂放不羈。字形時大時小,行距忽寬忽窄,多處涂改,墨色也由濃轉(zhuǎn)淡,直至干枯。這些涂改和變化,并非他的刻意為之,而是他內(nèi)心悲痛與憤怒的真實寫照??梢哉f,《祭侄文稿》是他在情感的驅(qū)使下,不計工拙、隨心所欲的創(chuàng)作。
在《祭侄文稿》中,我們可以看到顏真卿對叛賊的痛恨,對朝廷不作為的不滿,對親人的深切思念。“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這些充滿無奈與悲憤的文字,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人心。而“念爾遘殘,百身何贖?鳴呼哀哉!”更是直接表達了他對侄子顏季明的無盡思念和自責(zé)。
從書法藝術(shù)的角度來看,《祭侄文稿》打破了傳統(tǒng)書法的束縛,展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自然之美和情感之美。其筆法雄渾豪放,氣勢磅礴,線條流暢而富有變化,既有顏體楷書的端莊穩(wěn)重,又有行書的靈動飄逸,字里行間充滿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仿佛能令觀者親耳聽到顏真卿在書寫時的悲憤吶喊。在書法史上,《祭侄文稿》被后世譽為“在世顏書第一”“天下行書第二”,僅次于王羲之的《蘭亭序》。它為后世行書創(chuàng)作開辟了新的道路,許多書法家從其筆法、結(jié)構(gòu)和氣韻中汲取靈感,開創(chuàng)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
《祭侄文稿》不僅是書法杰作,更是一首悲壯的史詩,一曲血與墨的挽歌。千百年來,顏真卿和顏氏家族在“安史之亂”中的英勇表現(xiàn),以及他們?yōu)榱藝液兔褡宀幌奚磺械木?,激勵著后世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