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质家娪谖髦芙鹞?,屬形聲字,左邊的部首為“水”的象形字,引申為“江河”;右邊的部首為“每”字?!懊俊弊值谋玖x是指戴有頭飾的婦女,即母親。對此,有人便將“海”字解釋為“水的母親”。據(jù)《說文解字·水部》記載:“海,天池也,以納百川者。從水,每聲?!彼^納百川,是指由許多河流匯集而成。由于“海”能“納百川”,所以才引申出了“極大”“極多”之意,如“學(xué)?!薄叭撕!薄霸坪!薄稗o?!钡?。到了小篆時期,“海”字基本保持了金文的結(jié)構(gòu),沒有發(fā)生太大改變。(如下圖所示)
古人認為中國四周皆有海,在戰(zhàn)國時期曾出現(xiàn)“海內(nèi)”一詞?!昂?nèi)”指“四海之內(nèi)”,此時,“海”延伸出了一種“邊界”義,將中國國境之內(nèi)與國境之外區(qū)分開來,故“海外”又特指中國以外的地方。
唐代以后,航海業(yè)繁榮起來,開始有一些從國外來的物品?!昂!北阌辛恕皬暮M?、外國傳進來的(物品)”這一含義。有時也用作植物名稱。唐人李德裕在《花木記》中說:“凡花木名海者,皆從海外來,如海棠之類是也?!?/p>
在文化長河中,“?!背休d著交流與融合之意。古有海上絲綢之路,船只穿梭在波濤之上,不同地域的商品、文化、思想相互碰撞。海的廣闊讓世界相連,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因它有了往來,在交流中共同發(fā)展,彼此包容。
漢字“?!?,不僅是對一種自然景觀的描述,更是對包容精神的詮釋,深深地烙印在中華文化的脈絡(lu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