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U4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8-0062-03
0 引言
擋墻作為路基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防護結構,其施工技術對于保障公路的整體性能和使用壽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旨在通過對公路路基工程擋墻施工技術的全面分析,探討其在基槽施工、回填泄水及沉降處理等方面的關鍵要素與工程實踐。以期為工程建設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共同促進公路交通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 工程概況
依托項目路線全長 7 8 . 4 1 8 k m ,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路線起于涼山州德昌縣錦川鎮(zhèn),設置T形錦川樞紐互通與G5京昆高速西昌至攀枝花段相接,止于涼山州會理市南閣鄉(xiāng)南閣村,設置南閣樞紐互通與G4216成麗高速相接,采用 8 0 k m / h 設計速度標準,路基寬度 2 5 . 5 m 。
該段擋土墻采用C25片(卵)石混凝土澆筑,根據(jù)實際地質情況,采用跳槽開挖,分段澆筑的施工方法。待擋墻修建至一定高度時,采用機械對擋墻進行回填,形成流水施工向前推進,直至擋墻完畢。具體流程見圖1所示。
2 基槽開挖
在公路路基工程擋墻施工前,測量放線工作是首要步驟。通過測量儀器和技術手段,定出樁位中心線及開挖邊界線,為后續(xù)的開挖作業(yè)提供清晰的施工界限。
基槽開挖采用挖掘機作為主要開挖設備,根據(jù)現(xiàn)場地質條件靈活調整開挖策略,實行分段開挖。每段長度控制在 1 5 ~ 2 0 m 之間,既便于施工管理,又能有效應對地質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在機械開挖接近基底設計標高上方 時,暫停機械作業(yè),轉而采用人工方式進行基底清理。通過人工清理,可以更直觀地檢查基底地質情況,排除松土、雜物等不利因素。針對開挖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地下水問題,提前制定降排水措施。通過設置排水溝、集水井等設施,及時將地下水排出基槽外,保持施工區(qū)域的干燥狀態(tài)[1]。
3 基礎施工
(1)片石混凝土澆筑技術。
在基礎施工階段,對于片石混凝土的澆筑采取沿槽澆筑的作業(yè)方式。整個澆筑過程中,嚴格遵守C25的設計配合比要求,混凝土強度達標。同時,控制片石在混凝土中的摻量,片石的擺放由經(jīng)驗豐富的工人手工完成,片石分散布置,避免集中堆積對混凝土質量造成不利影響。
(2)振搗密實技術要點。
為了保證混凝土的密實度,采用插入式振動棒進行振搗作業(yè)。在振搗過程中,遵循“快插慢抽”的原則,振動棒插入和拔出的速度適中,避免產(chǎn)生空洞或離析現(xiàn)象。同時,注意插點的均勻排列,混凝土各部位充分振搗,無漏振現(xiàn)象發(fā)生。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滑,無蜂窩麻面等缺陷,滿足設計要求[2]。
(3)及時養(yǎng)護與溫控措施。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立即采取養(yǎng)護措施,防止混凝土因內外溫差過大而產(chǎn)生收縮開裂。通過覆蓋保濕材料、灑水養(yǎng)護等方式,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降低其內部水分蒸發(fā)速度,從而減小溫差對混凝土的影響。此外,關注環(huán)境溫度變化,適時調整養(yǎng)護方案,混凝土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才能達到最佳硬化效果。
(4)混凝土質量檢測與評估。
在片石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嚴格按照規(guī)范要求進行現(xiàn)場取樣制作混凝土試件。試件制作完成后,送至標準養(yǎng)護室進行為期28d的標準養(yǎng)護。養(yǎng)護期滿后,將試件送至中心試驗室進行檢測,以評估混凝土的強度、耐久性等關鍵性能指標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4墻身澆筑
4.1 泄水孔及沉降縫預留
根據(jù)設計圖紙及現(xiàn)場實際高程,放出墻身澆筑的邊線,在墻身上標記出泄水孔的具體位置,安裝時需保證管道暢通無阻,且與墻身結構緊密連接,防止?jié)B水漏漿。為防止雜物堵塞泄水孔,影響排水效果,安裝完成后需在孔口設置濾網(wǎng)或格柵等防護措施。
在墻身上每隔 1 0 ~ 1 5 m 預留一條沉降縫。沉降縫的寬度一般控制在 2 ~ 3 m m 之間,過寬或過窄都可能影響其效果。沉降縫內不宜填充剛性材料,以免限制結構的自由變形。通常采用瀝青麻絮、泡沫板等柔性材料填充,以起到防水、防雜物進入的作用。同時,填充材料需與墻身結構緊密貼合,防止產(chǎn)生空隙。在墻身澆筑及后續(xù)施工過程中,需定期檢查沉降縫的狀態(tài),如發(fā)現(xiàn)堵塞或損壞情況,應及時處理并修復。
4.2模板安裝
選用膠合木模板作為施工材料,混凝土結構和構件各部分設計形狀尺寸和相互間位置正確。模板結構須具備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wěn)定性,以承受新澆筑混凝土的重力側壓力以及在施工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各種負荷。模板的接縫處理是防止漏漿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澆筑混凝土前,對木模板進行充分澆水濕潤處理,以減少混凝土與模板之間的水分蒸發(fā)差異,避免混凝土開裂。但需注意控制模板內的積水量,以免影響混凝土質量。
模板加固采用 M1 4 × 5 0 0 m m 螺栓與預埋鋼筋拉結配合 鋼架管橫、豎龍骨加固的方式,以增強模板的整體穩(wěn)定性。同時,配以大號蝶形卡進行緊固處理。對拉螺桿按
的間距均勻布置于模板內部,防止模板在澆筑過程中發(fā)生變形或移位。在布置對拉螺桿時需充分考慮泄水孔的位置,螺桿緊貼泄水孔布置,在后續(xù)施工過程中片石等雜物不要破壞PVC管。緊貼模板的豎向龍骨間距需控制在 3 0 0 m m 以內,以提高模板的承載能力和穩(wěn)定性[3]。
4.3混凝土澆筑與振搗
(1)混凝土澆筑。
為確保混凝土施工質量,混凝土澆筑應采取分層方式進行,嚴禁隨意設置施工縫。整個澆筑過程應力求連續(xù)作業(yè),以保持混凝土的一致性和密實性。若因特殊原因需暫停澆筑,間歇時間必須嚴格控制在前一層混凝土初凝時間或可重塑時間之內,具體時間需依據(jù)環(huán)境溫度、水泥特性、水膠比及外加劑種類等因素,通過預先試驗確定。
在控制新舊混凝土結合面溫差方面,新澆筑混凝土與相鄰已硬化混凝土或巖土介質之間的溫差不超過 ,以預防因溫差過大導致的裂縫問題。
針對澆筑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混凝土表面泌水過多情況,應采取有效措施,在不擾動已澆筑混凝土層的前提下,進行泌水處理,混凝土表面保持干燥與平整。
澆筑期間應安排專人負責監(jiān)控模板的穩(wěn)定性,一旦發(fā)現(xiàn)模板有松動、變形或移位跡象,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調整或加固。為了追溯與評估澆筑質量,澆筑過程中應詳細記錄混凝土施工的各項參數(shù)與情況,包括但不限于澆筑時間、混凝土配比、澆筑量、模板狀態(tài)等,形成完整的混凝土施工記錄。
在自高處向模板內傾倒混凝土時,為防止混凝土離析,需控制傾落高度不超過 2 m ,并視實際情況調整,混凝土均勻下落,避免發(fā)生分層離析現(xiàn)象,影響混凝土的整體質量。
(2)混凝土振搗。
混凝土澆筑后應立即進行振搗,通過振動使混凝土內部顆粒重新排列,排出氣泡,增加混凝土密實度。優(yōu)先選用插入式振搗器進行垂直點振,振動時應快插慢拔,均勻移動,避免漏振和過振。插入式振搗器的移動間距應不大于其作用半徑的1.5倍,振搗范圍全面覆蓋。同時,振搗棒應插入下層混凝土內 5 0 ~ 1 0 0 m m ,與側模保持5 0 ~ 1 0 0 m m 的距離,以促進上下層混凝土的緊密結合。在振搗過程中,應特別注意避免振搗棒碰撞模板、鋼筋及預埋件,以防損壞或移位。每一振點的振搗延續(xù)時間應控制在 2 0 ~ 3 0 s 之間,以混凝土表面不再顯著沉落、不出現(xiàn)大量氣泡且泛出浮漿為判斷標準。
振搗完成后,應立即對混凝土裸露面進行初步修整和抹平,去除多余浮漿和不平整部分。待混凝土初凝前,進行第二次抹面并壓光,以提高表面平整度和美觀度。在抹面過程中,嚴禁直接向混凝土表面灑水,以免降低混凝土強度或造成表面起砂等問題。在振搗及后續(xù)施工過程中,應持續(xù)檢查模板支撐的穩(wěn)定性和接縫的密合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并處理漏漿、松動等問題,混凝土結構要安全和完整。
5墻背回填及泄水孔,沉降縫設置
(1)墻背回填施工。
在進行墻背回填之前,必須確保擋墻的主體結構特別是片石混凝土墻身已經(jīng)達到設計強度的 7 5 % 或以上。其關鍵步驟是在回填過程中,墻體能夠承受回填材料的重量和壓實作用,避免對墻體造成損傷或影響其整體穩(wěn)定性。
墻背回填材料應選用砂卵礫石、片碎石等具有良好穩(wěn)定性和透水性的粗粒料。這些材料不僅能夠提供足夠的支撐力,還能有效排水,減少墻后積水對墻體的潛在威脅?;靥顣r,需按照嚴格的分層填筑方法進行,每層厚度控制在 左右,通過人工或機械方式逐層夯實。
在最低一排泄水孔以下,應使用黏土進行特殊回填處理。這一層黏土回填的每層填土厚度不應超過 并連續(xù)回填兩層(即總厚度 3 0 c m ),之后進行人工分層夯實。黏土的選擇應基于其優(yōu)良的防滲性能,旨在形成一道有效的隔水屏障,防正地下水通過墻背滲透到墻后,影響擋墻的穩(wěn)定性和使用壽命。
(2)泄水孔設置。
墻身地面以上部分需按照設計圖紙要求精確設置排水孔。泄水孔的設置對于保持墻后土體的干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墻體因水分積聚而受損具有重要意義。排水孔的位置、數(shù)量、孔徑及間距均需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布置,并在施工過程中加以保護,避免堵塞或損壞。
(3)沉降縫設置。
沉降縫是擋墻結構中為適應地基不均勻沉降而設置的構造縫。在設置沉降縫時,應充分考慮地基的實際情況和擋墻的結構特點,合理確定沉降縫的位置和寬度。沉降縫的構造應確保在墻體發(fā)生沉降時,能夠自由伸縮而不影響墻體的整體穩(wěn)定性。同時,還需采取有效措施對沉降縫進行防水處理,防止水分通過沉降縫滲透到墻后或墻體內部。
6 混凝土養(yǎng)護
混凝土養(yǎng)護期間,應重點加強混凝土的濕度和溫度控制,及時對混凝土暴露面進行灑水養(yǎng)護,并保持暴露面持續(xù)濕潤,直至混凝土終凝為止。
7 混凝土拆模
側模的拆除應在混凝土強度達到 以上時進行。這一強度標準是基于確?;炷猎诓鹉_^程中不會因為自身強度不足而受損來確定的,同時保證拆模后混凝土構件的形狀和尺寸。在拆模前,應對混凝土表面進行仔細檢查,混凝土表面及棱角部分不會因為拆模而受到損傷或剝落。
拆模過程應遵循立模的相反順序進行,即“后支先拆、后支先拆”的原則。這樣做有助于保持模板的穩(wěn)定性,減少拆模過程中對混凝土構件的沖擊和振動,避免混凝土內部產(chǎn)生裂縫或表面受損。使用適當?shù)墓ぞ吆驮O備,避免使用蠻力或不當?shù)牟僮鞣绞健D0宀鹦逗髴椒€(wěn)放置,避免碰撞或摔落,減少模板的破損和混凝土的損傷。在拆卸模板之前,模板與混凝土之間已經(jīng)完全脫離。這可以通過輕輕敲擊模板邊緣或使用專用工具進行松動來實現(xiàn)。只有當模板與混凝土完全脫離后,方可進行拆卸和調運操作。對于臨時埋設在混凝土中的預埋部件(如鋼筋、管道等),在拆除時應特別小心,避免使用過于粗暴的方法導致混凝土受損。
拆模過程中應確保作業(yè)人員的安全,佩戴必要的防護用品,如安全帽、手套等。同時,應設置警示標志和圍欄,防止非作業(yè)人員進入施工區(qū)域。使用的拆模設備和工具應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定期檢查和維護,確保在拆模過程中不會發(fā)生故障或意外。
8 混凝土缺陷處理
組織技術人員對發(fā)現(xiàn)的缺陷進行細致觀察和記錄,深入分析缺陷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赡艿脑虬ǖ幌抻诨炷僚浜媳炔划?、振搗不充分、模板安裝不嚴密導致漏槳、澆筑過程中有異物混入、養(yǎng)護不到位導致表面失水過快等。通過科學分析,為后續(xù)的處理措施提供準確的依據(jù)。
在明確缺陷原因后,應立即將情況詳細報告給監(jiān)理工程師和業(yè)主方,不得擅自處理或隱瞞不報。報告中應清晰闡述缺陷的類型、范圍、嚴重程度以及初步判斷的原因和擬采取的處理建議。通過及時有效地溝通,確保各方對問題有清晰的認識,并共同協(xié)商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除非得到監(jiān)理工程師的明確批準,否則嚴禁對用模板成型的混凝土表面進行粉刷或其他形式的修飾。因為這種做法可能會掩蓋真實的缺陷情況,對結構的長期安全性和耐久性構成潛在威脅。正確的做法應是針對缺陷本身進行修復,恢復混凝土應有的強度和外觀質量。
在后續(xù)的模板拆除工作中,應嚴格遵守設計的拆模順序進行。如果設計文件未明確規(guī)定拆模順序,則應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基本原則。即先拆除后支立的模板,再拆除先支立的模板,以確保整個拆模過程的安全有序,避免對混凝土構件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針對不同類型的缺陷,應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例如,對于表面粗糙、不平整的問題,可以采用打磨或修補砂漿的方法進行處理;對于蜂窩、孔洞等較為嚴重的缺陷,則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局部清除、重新澆筑或采用高強度的修補材料進行修補;對于疏松麻面和缺棱掉角的問題,則需要根據(jù)損傷程度進行表面修復或局部加固處理。
9 結論
擋墻的設計需充分考慮地質條件、地形特征、水文狀況及交通荷載等因素,對于軟土地質或不良地質條件,需采取適當?shù)牡鼗幚泶胧?,提高地基承載力和穩(wěn)定性,為擋墻施工奠定堅實基礎。施工過程中需遵循嚴格的施工工藝流程,包括模板安裝、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及養(yǎng)護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施工技能和質量意識。公路路基工程擋墻施工技術的成功應用,不僅能夠有效提升路基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還能為公路交通的順暢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黃超.公路路基工程擋墻施工技術研究[J].交通世界,2024(23):80-82.
[2]余文卿.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要點研究[J].運輸經(jīng)理世界,2023(22):34-36.
[3]茍堡銘,譚學敏.公路高填方路基工程中加筋土擋墻的施工技術[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5(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