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新化大熊山周邊的農(nóng)民分到田后傳承莫搖人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在清明過后到盛夏這段時間內(nèi)開荒,除了種玉米外,還會兼種穆子。
穆子是一種古老而珍稀的一年生禾本科椮屬糧食作物,生長于山間田野,耐干旱、耐貧瘠、耐薄壤。《呂氏春秋·本味》把穆子寫成“”,將其稱為“五谷之神”。
種植椮子時不能像小麥一行行的,需要一苑一苑地種。穆子的莖稈似禾苗,只有筷子粗,高達1米以上,谷穗如小米的穗一樣,像根毛茸茸的狗尾巴,成熟后變得彎曲、金黃,非常惹人喜愛。很多人誤以為穆子是稗子,其實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植物。椮子是旱地作物,只需要少量的水分即可生長;稗子是水田里的野生植物,常與水稻伴生。
莫搖人對椮子有著極深的感情,饑不果腹的時候常用椮子粑充饑。做椮子粑前,莫搖人會先用碓臼、石磨、水磨等破殼設(shè)備去除椮子的殼,因為這些設(shè)備較為原始、落后,無法完全去除椮子殼,因此用其做成的食物有粗糙感,故當?shù)亓鱾髦@樣一句俗話:“沒到過高山不知平地,沒吃過穆子粑不知粗細”。
穆子粑的做法也不復雜。先將去殼椮子磨成粉,加熱水攪拌成團后搟成掌心大小的片,包入花生碎、芝麻、白糖等餡料捏成粑粑,蒸熟或煎熟后即可食用。一口咬下去,糝子粑里的花生碎、芝麻、白糖已經(jīng)化成一股湯汁,甜甜的、軟軟的,香氣四溢。莫搖人多在早春青黃不接的時候食用椮子粑,去地里開荒時帶上一些,午飯時拿出來吃,三四個下肚就飽了。
我試過煎和蒸兩種吃法,煎椮子粑的外皮很酥脆,香氣比較濃郁,咬開后又很柔軟,餡料如湯汁噴涌而出;蒸穆子粑的外層軟糯、Q彈,很有嚼勁,餡料的口感都一樣。我個人認為,蒸椮子粑的甜味稍微有點淡,因此更喜歡煎椮子粑,尤其是它那濃郁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