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客家黃元米粿,我就忍不住直流口水。黃元米棵的用料雖然唾手可得,但制作工序卻比較繁瑣,只有掌握了其中的要領(lǐng)和奧妙,才能制作出可口、爽滑的黃元米棵。
制作黃元米棵前要先制作灰堿水,這就離不開黃元柴這種天然植物。黃元柴也叫黃瑞木,屬于山茶科,葉片肥厚、對生,是油質(zhì)葉片??图胰艘朁S元柴為“吉祥樹”,平時上山打柴或割草遇到小樹苗時會好好保護它,等其長高長大再砍掉,燒成灰爆后做灰堿水。
做灰堿水時,先支起一口鐵鍋,用松毛或稻草引火,再把黃元柴連桿帶葉一起投入火中,隨著“里啪啦”的響聲,火勢熊熊燃起,轉(zhuǎn)眼功夫,一堆黃元柴就燃燒殆盡了。將完全冷卻的灰燼放入鍋中,加水煮上幾分鐘,接著在竹簸箕底部墊上一塊紗布,把煮好的灰水舀進竹簸箕中,用紗布過濾掉渣滓及雜質(zhì)后灰堿水就做好了,盛入盆中留著日后用。
要做出好吃、正宗的黃元米棵,除了灰堿水,也離不開贛南山區(qū)出產(chǎn)的“大禾米”的功勞。這種水稻種植在氣溫、水溫偏低,光照時間短的冷漿田中,生長期較長,通常歷經(jīng)春(播)、夏(種)、秋(養(yǎng))、冬(收)四季,故品質(zhì)較其他稻米不同。
制作黃元米棵時,先將精選的“大禾米”洗凈,放在灰堿水中浸泡一晚,使其充分吸收汁水。第二天時,將“大禾米”撈出瀝干水分,浸泡后的米粒變得膨脹、飽滿,呈現(xiàn)出淡黃色。接著把米粒均勻撒入木甑里,用大火蒸40多分鐘,待廚房里飄出濃郁的米香味時就蒸熟了。
接下來就是用木棍杵舂的繁重的勞動環(huán)節(jié),一般由年輕后生干。將熱氣騰騰的米飯倒進石白后,幾個年輕后生各自手拿一根手臂粗的木棍,邊用力杵春邊圍著石白轉(zhuǎn)圈,還不時發(fā)出“嗨呀囉”的號子聲。接著,會有人帶頭唱起客家打米棵的歌謠:“黃元米粿經(jīng)得打,臘雞臘鴨經(jīng)得斬,豆子磨槳經(jīng)得磨,皮棉彈花經(jīng)得彈,嗨呀囉哇…”石白里的米棵越打越黏,有時會黏在木棍上,這時就需要在木棍上沾點清水,打到一定時候還得將米裸翻個身。只見幾個后生用木棍支起一團米棵放在半空,然后心領(lǐng)神會地把米棵團在半空中翻轉(zhuǎn)一下,米棵團就又重重地摔在石臼里,眾人繼續(xù)杵春,直到米棵扯起來長而不斷就可以了。
后生們用幾根木棍共同支起石白里的米棵團并舉過頭頂,一路小跑放在案板上。案板前早就有人守候在那里,只見他們從米棵團上揪下一小團,雙手搓成長條形,不一會,一條條黃橙橙的黃元米棵整齊地擺放在案板上。也有用印模來印米棵的,印模多為喜鵲登枝、花開富貴、福祿壽等喜慶的圖案。印之前,先刷點油,再把米棵團放在印模中壓實,隨后將印模翻過來,沿著案板敲打幾下,一個精美的黃元米棵就應(yīng)聲而下。這種印有圖案的黃元米稞一般是走親戚送人的,不僅好看,還帶有送禮人的美好祝愿。做好的黃元米稞可以浸泡在臘月的冬水中存放,經(jīng)常換水就能一直吃到來年開春。
黃元米棵多為炒著吃。用刀切成薄片,油鍋燒熱后先放蔥、姜、蒜爆香,再放入白菜燴炒片刻,接著下入切好的黃元米稞,加入食鹽、料酒、少許醬油翻炒幾下,出鍋前再加點鮮紅的辣椒、青翠的蒜葉即可。炒好的黃元米棵色香味俱全,黃橙橙的米粿、紅艷艷的辣椒、青翠翠的白菜和蒜葉,分外亮眼,讓人食欲大開。夾起一塊送進嘴里,軟綿彈牙、韌勁爽口,濃郁的米香摻著堿水特有的清香,讓人齒頰留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