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個極重禮儀的人,小時候每到年關,他總會趁著買年貨的機會順便稱上二兩散茶,用來招待來拜年的客人。父親泡茶時沒有什么講究,把茶葉扔進印著“為人民服務”字樣的大搪瓷缸子里,再倒入開水即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喝上這種簡單沖泡的茶水已然不錯了。
家里的茶除了用來泡茶水,偶爾還會用來做糖茶。我年幼時體質不太好,有時家里難得改善一回伙食,我一不小心就吃多了,后果就是積食、肚脹。此時,母親就會拿出一點過年剩下的茶葉,先用微火輕焙,再加水和少許紅糖熬制成糖茶,讓我趁熱喝下,積食的癥狀就會減輕許多。后來我才知道,原來茶不僅可以醒腦提神、利尿通便,還有消食解膩的功效。
后來,我就慢慢喜歡上了喝茶。那時的茶來源于本鄉(xiāng)一個村級茶場,品質粗糙,根本沒有特定的茶名,沖泡后呈深褐色,看上去和醬油、食醋、可樂的顏色差不多,入口苦澀,細品倒也能品出一絲茶香。
為了喝茶,我還曾咬牙花2塊錢從合作社買回一瓶橘子罐頭,不為吃罐頭,而是為了用那個玻璃茶杯泡茶。有一次,我將滾燙的開水倒入玻璃杯中,“嘩啦”一聲它就四分五裂了,讓我心痛不已。后來,我又買回一瓶白木耳罐頭,吃完后還用罐頭瓶當茶杯。有了經驗的我不再倒熱水,而是倒入溫水,就這樣,這個茶杯用了好久。
隨著生活條件逐漸改善,茶葉的品質越來越高,我的茶杯也換了一個又一個。喝茶這么多年,我漸漸弄清了各種茶的口味特點及對人體的作用,不管是烏黑透亮的鐵觀音還是翠綠欲滴的西湖龍井,抑或醇厚回甘的黃山毛峰,我都能品出來。
偶爾我還會約上三五知已,在茶室內來一次“斗茶”。先擺上一排小巧玲瓏的茶盞,再用沸水燙洗蓋杯,這叫“天鵝沐浴”;接著取幾匙烏龍茶放入壺內,這叫“烏龍入宮”;隨后把滾水順著壺口慢慢倒入,謂之“懸壺高沖”;然后用杯蓋輕輕刮去浮沫,欣賞一瞬間的“春風拂面”;再加蓋等待一分半鐘,打開杯蓋后氤氳飄香,猶如進了“夢里尋芳”的美妙之境;最后將茶依次斟入小杯中,大家漫不經心、悠然自得地開啟“關公巡城”。
女兒知道我愛喝茶,特意為我精心選購了一套陶制紫砂茶具和一只溫潤如脂的玉石茶杯。我用精致的茶具泡上上等的茶葉,一俯一仰、一飲一綴間,那美妙的感覺簡直無法言表。女兒看著我享受的模樣十分不解,我解釋道:“我已不再是品茶,而是在品味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