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家里比較貧困,經(jīng)常吃用紅薯做的饅頭和面條,只有逢年過節(jié)或有親戚來訪時才能享受一頓白面饅頭。那時,母親蒸好白面饅頭后,總會先讓我們兄弟每人嘗一個,然后把剩下的放進竹籃里掛在房梁上,留著日后招待客人。
那會兒蒸饅頭都用大鐵鍋,用柴燒火,饅頭好不好吃,關鍵在于和面的技巧和火候的掌握。母親把面和好后會蓋好,然后放在熱炕頭讓其發(fā)酵。待面發(fā)好后就開始揉面,要揉到光滑如嬰兒的臉蛋,這是一個力氣活兒,每次母親都累得滿頭大汗。
蒸饅頭的時候,火太大或太小都不行。如果一直用大火,饅頭雖熟得快卻會流失水分,沒那么松軟;如果火力過小,蒸制時間過長饅頭就膨不起來,容易塌陷,香味也會散失。蒸饅頭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火候,母親總是把握得恰到好處。
饅頭蒸好后,剛一揭開鍋蓋,濃郁的麥香就撲鼻而來,饞得我們口水都快流出來了。母親給我們每人分一個,我們狼吞虎咽,幾口就吃完了。雖然還想吃,但卻不能吃了,只能眼看著母親把剩下的饅頭放進竹籃里掛在房梁上。
有時候我們饞了,就踞起腳尖去夠掛在房梁上的籃子,但總是差一點點。有一次趁母親不在屋里,我們搬了凳子,又去夠籃子里的饅頭。這次終于夠到了,我們偷偷吃了幾個,就趕緊把籃子掛了回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母親回來后發(fā)現(xiàn)饅頭變少了,她沒有責怪我們,只是把籃子掛到了更高的地方。
后來,我們逐漸長大,日子也越過越好,白面饅頭成了家常便飯。可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再也吃不出小時候那種香甜的味道了。如今,母親年紀也大了,已經(jīng)不再蒸饅頭。每次給她買饅頭,我都挑那些又大又軟的,希望她能咬得動、吃得香。但每次母親都吃得很少,她說:“人老了,牙不好,胃口也差,吃不動了,而且這些饅頭也沒有饅頭味了。”
是啊,原先的饅頭是我們親手做的,從收麥到磨面,從和面到蒸制,我們參與了饅頭誕生的全過程,這里面不僅包含了我們的辛苦,還有家人間的愛,所以才會有讓人難以忘記的饅頭味。這種味道就好像有魔法一樣,能讓我們瞬間打開記憶之門,回想起那些蒸饅頭、偷吃房梁上的饅頭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