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扣住巖石的邊緣,冉景丞準備來個“引體向上”,將身體拉到一個比自己高的陡崖上去。
頭剛探出巖石,一股毒液迎面襲來。
疼!整張臉像是被烙到火紅的鍋底上,山林中突然響起冉景丞的驚叫聲
聞聲而來的隊友抱著雙腿將懸空掛在巖石上的他“取”下來,不過幾分鐘的時間,整張臉已經(jīng)腫到變形了。
“眼鏡蛇!”冉景丞擠出三個字。
40顆解毒藥,滿滿一捧,一撮一撮吞下去,還只能暫時穩(wěn)住蛇毒。
眼睛沒法睜開了,嘴唇極度腫脹,堵住了呼吸,隊友就近折來一根空心茫草,撐開鼻孔與上唇,給空氣“讓路”。
1991年一場為迎接IGCP299國際會議做準備的聯(lián)合科考,在冉景丞的生死危機中暫停。7個小時接力,從沒路到有路,再從山路到公路,將冉景丞送入,所有人都在擔心,這個二十出頭、才入行的年輕人能不能活下來。
能下床走動,已經(jīng)是22天之后。冉景丞想洗把臉,被水盆里的倒影嚇了一大跳,“有鬼!”
毒液燒黑了大半張臉;腐肉邊緣,紅嫩的新肉正從“火勢”較小的地方艱難擠出;幸免于難的地方,變得慘白,這里一塊斑那里一片亂痕。
冉景丞從小就沉迷于各種昆蟲、植物,從東北林業(yè)大學野生動物系畢業(yè)后便進入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毒液讓他的雙眼接近失明,出院后,再景丞又回到了茂蘭保護區(qū)的大山里,“換個工作?絲毫沒想過?!?/p>
30年多過去,依舊沖鋒衣、登山鞋、登山包傍身,如今已是貴州省林業(yè)科研院院長的冉景丞,坐在辦公室里,卻隨時準備出發(fā)去山里。
登山包癟著,只有一套貼身衣物、一張毛巾、牙刷、水和少量壓縮餅干、一張塑料薄膜山里的動物嗅覺敏感,有氣味的洗漱用品會驅(qū)走生靈,牙膏、洗發(fā)水、驅(qū)蚊水等從未出現(xiàn)在背包里。那張塑料薄膜,既是床單又是被套,遇上山洞、大樹腳,鋪開便是床榻。
貴州有10萬座山頭,從事動植物科考的34年,冉景丞笑言至少走過三分之一,與蛇打交道是家常便飯,“見的蛇比同事還多”。
茫茫宇宙,藍星之上,蛇比人類古老了太多。蛇與酒,都是古老祭禮中的時光符號,一個是最深邃的神秘,一個是最熱烈的火辣。西湖邊,雄黃酒是許仙與白娘子愛情故事的轉(zhuǎn)折點,盜靈芝、戰(zhàn)法海、水漫金山、被壓塔底,一幕比一幕回腸蕩氣;而在貴州,再景丞和蛇的故事,是另一種有趣版本,沒有浪漫和神話,卻有對人與萬物和諧共生之道的不倦求索。
1997年10月,冉景丞在習水的陽大老嶺科考,懸崖下午睡醒來時,胸腹盤著兩條來蹭“暖氣”的蛇,其中一條渾身布滿花紋,三角形的頭部,一看便知是毒蛇。
2012年,冉景丞在茂蘭保護區(qū)內(nèi)考察時,邂逅過一條頭有“龍角”的蛇—一角原矛頭蝮,“眼睛上方長有一對帶分叉的角,外形酷似傳說中的龍?!贝撕?0余年間,再景丞每次進山都心心念念,祈禱能再見一面。
見過的蛇數(shù)不勝數(shù),再景丞練就了一門“聞香識蛇”的本領:烏梢蛇攜帶爛肉的氣味,王錦蛇是混合了腐肉和硫黃的惡臭,五步蛇散發(fā)強烈狐臭多數(shù)人“談蛇色變”,但在冉景丞口中,它們“聰明、令人著迷”。
“有些蛇還會‘狐假虎威’,自己沒毒,卻模仿毒蛇的顏色和樣子來迷惑、恐嚇敵人,白環(huán)蛇偽裝成銀環(huán)蛇,王錦蛇偽裝成菜花烙鐵頭”
“作為恐龍的后代,蛇是爬行動物進化的又一成功案例,它們能潛水、爬樹、挖洞、爬行。善于攀緣的蛇,一般又長又細;善于挖土的蛇類,又短又粗;能夠收縮肌肉的蟒蛇,通常龐大且肌肉發(fā)達。”
對于普通人的畏懼,再景丞從最近在讀的《蛇、日出與莎士比亞》中找到了因由:祖先替我們選擇了愛還是恐懼—-
祖先傾向于選擇或喜愛自然界中對人類大有裨益的對象和活動,以增加人類的生存概率,并將其基因傳遞給后代。反之,祖先也傾向于避免或嫌惡那些威脅和減少生存與繁衍概率的對象和活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類喜愛和嫌惡的對象和活動逐漸在人腦中根深蒂固,結(jié)果就是,我們對蜂蜜十分喜愛,卻對食肉動物產(chǎn)生近乎一致的恐懼心理。”
冉景丞說,“若從功利角度來講,蛇是人類的幫手、老師。”
蝮蛇的頰窩、蟒蚺的唇窩等布滿感熱細胞,能準確探測外界熱力??茖W家受此啟發(fā),研發(fā)出了紅外探測儀,并廣泛應用在安防監(jiān)控、野外救援等場景,幫助人們及時發(fā)現(xiàn)隱藏的目標或需要救助的對象。熱感應能力更啟發(fā)了紅外制導技術。
在醫(yī)學領域,蛇毒可抑制癌細胞增殖,為開發(fā)降壓藥提供了重要線索,在溶解血栓方面也有獨特優(yōu)勢。
與蛇同行的科考時光里,再景丞對這位伙伴從不是簡單的恐懼或好奇,他深知,蛇是自然的瑰寶,是生態(tài)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2023年冬,威寧草海邊,冉景丞發(fā)現(xiàn)本該冬眠的蛇還在外面溜達,憂心忡忡,“全球氣候變暖,打亂了蛇類原本的生活節(jié)奏?!?/p>
以山為家的再景丞,贊同英國生物學家珍妮·古道爾所說,“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會采取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