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人是從小唱著《我愛北京天安門》,聽著李光羲和李雙江兩位老師的《北京頌歌》長大的。北京是我心中最向往的地方,尤其是在兒時;北京也是給我力量的地方,特別是長大成人之后。
家父1966年初從泰州市委辦公室調到《中國青年》雜志社工作,從那時起我就一直盼著早日到北京,那既是對大城市的向往,更是為了能與父親團聚。但是“文化大革命”打碎了我的夢想,父親于1969年被下放到河南潢川縣團中央“五七干?!眲趧?,離開了北京。
我們全家未能定居北京,而北京人卻來到了我的家鄉(xiāng)。我在泰州城東小學上二年級時,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從北京遷到泰州,班上轉學來了兩位北京同學,一個小男孩、一個小女孩。當時,他們的生活條件比我們優(yōu)越,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更是令人羨慕。這批北京來的學生分布在城東小學各個年級,成了校園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他們身上的洋氣、大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加劇了我對北京的向往,這是我與北京人產生的第一次交集。
第二次交集則發(fā)生在我到南京生活后。1972年6月,家父在“五七干校”勞動3年后回到江蘇,被分配到省人事局工作。當時,同在“五七干?!迸詣印⑶遗c胡耀邦同志在一個連隊的團中央某單位附屬職業(yè)學校的一批學生被分配到泰州一家工廠工作。其中一位女學生的丈夫在北京工作,為了解決兩地分居的問題,她找到了一個愿意與她對調工作、原籍泰州的工人。胡耀邦同志得知后,寫信囑附我父親(家父在《中國青年》雜志社工作期間與胡耀邦同志相識)盡可能給予關心,幫助其解決困難。在辦理調動的過程中,她在我家住了幾天,離寧時盛情相邀我和姐姐赴北京游玩。其實,這位大姐當時也就是客氣話,但由于我年幼無知,硬是纏著父母要求去北京。那時的物質條件是根本不可能去的,父母給我做了一些解釋后我也就只好作罷。
1982年夏天,我大學二年級去大連實習結束后,終于實現(xiàn)了去北京的夢想。懷著憧憬已久的心情,我迫不及待地來到天安門廣場,參觀人民大會堂,敬謁毛主席紀念堂,登長城,游頤和園、天壇、北海公園。我還有幸參觀了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菊香書屋以及春藕齋。這次北京之行了卻了我十多年的夙愿。站在偉大祖國的心臟,感受著首都的宏偉與壯闊,心中激蕩起更加刻苦學習、報效國家的熱情。
第二次到北京是在1985年初春,那時我剛剛參加工作,跟隨擔任經(jīng)濟管理刊授聯(lián)合大學南京市分校領導的電子部898廠老廠長一起參加刊聯(lián)大的工作會議。會議是在香山的一家古色古香的庭院型賓館召開的,當時刊聯(lián)大的主要領導、時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的馬洪同志到會講話,他從國家經(jīng)濟形勢談到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要求培養(yǎng)宏大的經(jīng)濟管理干部隊伍,使我對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也引領我在經(jīng)濟管理上有了更深入的研究。這年夏天,為了辦理南汽幾位學員的學籍,我再次赴京到了刊聯(lián)大總校。
時隔16年、跨入新世紀,2001年3月我第四次來到北京,這次是作為全國“兩會”江蘇代表團的工作人員,十多天的工作十分緊張,無暇出去。自此之后的五六年,我?guī)缀趺磕甓家胃熬饕窃谌珖皟蓵?、中央全會、中央?jīng)濟工作會議期間,為江蘇代表團和省委主要領導提供文稿服務,經(jīng)常往返于人民大會堂、京西賓館、國誼賓館之間。這種高強度的工作,我已十分習慣,工作之余,只能去居住的北京江蘇大廈附近的地壇轉一轉。這期間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3月,江澤民同志、胡錦濤同志先后來到江蘇代表團參加討論,我在人民大會堂的現(xiàn)場玲聽了兩位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江澤民同志深情地說:“生活在你們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是多么幸福??!”這使我更深切地認識到江蘇是個好地方,各項工作應該走在前列、當好示范,實現(xiàn)“兩個率先”。胡錦濤同志說:“江蘇是我的家鄉(xiāng)?!彼貞浧鹦轮袊闪⒊跗谔┲輧H有的華泰紗廠、泰來面粉廠等為數(shù)不多的工業(yè)企業(yè),充分肯定了江蘇的大發(fā)展,言語之間飽含著他對家鄉(xiāng)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作為泰州人,我當時十分振奮。
2005年暑假,為了獎勵兒子中考如愿以償考上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我們一家三口專程赴京,一起觀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漫步未名湖畔、清華園中,感受北京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神圣力量和神奇魅力,給兒子注入繼續(xù)奮進的動力。
2021年7月9日,作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前留影。
(馬永青提供)
在省總工會工作的九年多時間里,我因參加會議或其他活動而多次往返北京。2018年10月22日上午,我作為代表出席了中國工會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那天我坐在人民大會堂臺下的第一排位置,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這是我第二次見到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是他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期間見到的?;叵肫疬@十多年前的往事,以及2013年五一前夕總書記來到全總機關和全國勞模代表同慶五一節(jié),親自部署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我的心情十分激動,深感總書記對工會干部寄予的厚望。10月24日上午,我又聆聽了李克強總理在大會上作的經(jīng)濟形勢報告,總理全面系統(tǒng)、深入淺出的報告,使
我增強了圍繞經(jīng)濟建設中心做好工會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利用休會間隙,在父親電話遙控指導下,我專門來到三里屯,找到三里屯南28、29樓,這里曾是父親當年工作的地方一《中國青年》雜志社舊址。站在樓前,我浮想聯(lián)翩,仿佛看到了父親忙碌的身影,不禁感慨萬千,如果不是特殊歷史時期的影響,我們全家可能會團聚在這個大院里,和父親分隔兩地也不會達8年之久。
除了每次匆匆而過外,我也有過連續(xù)兩個月在京學習、生活的經(jīng)歷,那是2014年3、4月間,在國家行政學院集中培訓的一段難忘歲月。我系統(tǒng)學習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先后聽取了王蒙、單霽翔、華生、孟祥青等專家學者關于文化、經(jīng)濟、國防方面的報告,走訪了798藝術區(qū)、中國電影博物館、中國消防博物館,并萌發(fā)了應該建立全國勞模事跡展示館的設想。后來我在多個會議和場合向全總有關領導提到了關于建館的建議,并在有關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把籌建江蘇省勞模事跡展示館、推動建立江蘇工運史館寫進了江蘇省工運事業(yè)和工會工作“十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
在慶祝建黨百年之際,我利用參加全國工會網(wǎng)上工作會議的機會,來到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在“1921—2021”的圓形拱門前留影。佩戴著黨徽,徜徉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前,這時,我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那就是北京之所以給人以力量,是因為我們的黨中央在這里,她領導億萬人民找到了民族復興的道路,北京已經(jīng)成為黨領導的化身和偉大祖國的象征,感召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奔赴奮斗的征程。
(作者簡介:馬永青,江蘇省總工會原一級巡視員,十二屆江蘇省政協(xié)常委。)
欄目編輯:胡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