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開 2025年的天文學圖書,上面一定會告訴你“在我們的太陽系內(nèi)有八大行星”。不過就在我讀中學的時候,教科書上還赫然寫著“太陽系九大行星”的字樣。那顆“丟失”的行星去哪兒了呢?你可能想不到,在過去的200多年里,我們所認知的太陽系其實“變”了很多很多。
時間回到1781年的英國,一位名叫威廉·赫歇爾的業(yè)余天文學家正在后院里擺弄自制的望遠鏡。那時候的太陽系里除了地球還只有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3月13日的晚上,赫歇爾在觀測時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顆從未見到過的星,他遍尋星表也沒有找到這顆星的名字。于是便小心翼翼地記錄下來,并且在未來幾天內(nèi)持續(xù)地進行觀測,確認這是一顆新星。這顆新星后來被更多天文學家確認,是一顆人類從未發(fā)現(xiàn)過的行星,它被命名為天王星。天王星到太陽的距離比木星要遠了一倍,以至于我們用肉眼是根本無法看到的。
60 多年后,一位名叫勒維耶的法國天文學家,以及一位名叫亞當斯的英國天文學家通過數(shù)學獨立計算出,在天王星的外面可能還有一顆看不見的行星在拖拽它,使得天王星的軌道會做出微小的搖擺。1846年9月23日,這個預言最終被德國人伽勒所證實,他利用柏林天文臺的望遠鏡找到了這顆看不見的行星——海王星。
太陽系到底有多大?究竟還有多少行星沒有被我們認識?對于夢想探索太陽系的天文學家們而言,這是一直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一個謎。在這些人中,有一位名叫帕西瓦爾·洛厄爾的人尤其特別。洛厄爾出身顯赫,喜愛游歷和探險,被弗拉馬里翁的《火星》一書深深吸引,于是在亞利桑那州的旗桿鎮(zhèn)建造了一座天文臺,專門用于尋找海王星外未知的“行星 X”以及火星生命。
1929年1月,一位出生于農(nóng)場的 23 歲美國男孩克萊德·湯博來到了洛厄爾天文臺。作為動手能力很強的天文愛好者,他將成為這里的觀測助手,使用最新型的照相反射望遠鏡探索宇宙的奧秘——當然,主要任務依然是尋找那顆神秘的“行星X”。
尋找新星的道路可遠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簡單,湯博會使用一臺被稱作“閃視比較儀”的儀器來幫助自己。其原理是讓兩張底片快速地切換,如果兩張底片完全一樣,那么眼睛看到的圖像將毫無變化。而如果底片上有星星的位置發(fā)生了移動,那么看到的圖像便會輕微抖動。湯博就需要在這微微一抖間找到不同。
就這么默默地干了幾個月,除了幾顆新彗星之外,湯博對于“行星X”一無所獲。不過他有著非同尋常的毅力,非但沒有放棄,還決定通過巡天的方式把整個天空一寸一寸地掃描一遍。
功夫不負有心人,1930年,在對比雙子座的兩張照片時湯博發(fā)現(xiàn)了蹊蹺。在1月23日和1月29日拍攝的兩張照片中,有一個小星點明顯發(fā)生了移動。謹慎起見,湯博請來同事幫忙,并最終確認了發(fā)現(xiàn)。他們在3月13日發(fā)布了這則重大消息:太陽系里一顆新的行星被發(fā)現(xiàn)了!在面向全社會的征名活動中,一位11歲小姑娘的提案獲得了支持,這顆行星被命名為冥王星(Pluto),代表著最寒冷和最幽暗的地方。的確,冥王星到太陽的距離足足有地球到太陽距離的50倍,因此表面溫度只有-229℃。
另外,說到這個名字你可能會想到迪士尼動畫片中的大狗吧?對,那只大狗布魯托就是用冥王星的名字來命名的,可見美國人對這顆“行星X”的喜愛之情。
不過喜愛歸喜愛,隨著科學家對冥王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問題也接踵而至。首先是冥王星的質(zhì)量似乎沒有想象的那么大。1931年,天文學家認為冥王星的質(zhì)量與地球相當。1948年,它的質(zhì)量被降到了與火星相當,只有地球質(zhì)量的十分之一。到了1978年,冥王星的質(zhì)量進一步被測定為只有地球質(zhì)量的0.2%。這可就糟了,這么小的行星怎么能和地球并列成為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呢?
不過這些還不夠,還有更糟的。隨著對太陽系天體的觀測越來越多,天文學家們發(fā)現(xiàn)與冥王星類似的天體還不止一顆。2005年新發(fā)現(xiàn)了一顆叫作鬩神星的天體,它的質(zhì)量甚至比冥王星還要大!如此一來,太陽系豈不是就有了第十大行星嗎?很快人們意識到,在那個位置有妊神星、鳥神星、共工星、創(chuàng)神星、賽德娜、亡神星等一系列天體,如果把它們都列成太陽系的行星,別說大家記不住,就連名字都不夠用了!
于是,在2006年8月的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大會上,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們通過了一項決議,為“行星”下了一個定義。一顆“行星” 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它必須運行在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
第二,它必須足夠大,可以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變成圓形;
第三,它的引力可以大到足以清理軌道周圍的區(qū)域。
冥王星滿足前兩個條件,卻無法滿足第三個條件,因此只能被降級為“矮行星”。會后很多美國民眾,尤其是來自湯博老家的人,在感情上難以接受冥王星被降級的事實。不過,科學發(fā)現(xiàn)就是這樣,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也從未停止過。隨著我們對宇宙的了解愈來愈深入,科學發(fā)現(xiàn)以及科學原理同樣會不斷地做出調(diào)整。
冥王星雖然被降級為矮行星了,不過它的發(fā)現(xiàn)者湯博并未被人們遺忘。2006年1月19日,一艘名為“新視野號”的飛船載著湯博的一小部分骨灰以及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飛向了冥王星,容器上銘刻著這樣一行字:“克萊德·W.湯博,他是冥王星以及太陽系‘第三區(qū)’的發(fā)現(xiàn)者。”
(劉晨摘自《少年新知》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