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是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的短篇韻文,雖然短小精煉,卻承載著深厚的情感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百年中國對歌謠的研究,從最初的文本收集與整理,到深入探討其社會文化內涵,再到跨學科、多維度的綜合研究,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深度。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大學發(fā)起的大規(guī)模搜集、整理民間歌謠的活動,使歌謠研究成為“國學”,成為文學革命的重要資源。但當時的研究,主要是在細讀歌謠文本的基礎上對其社會文化內涵進行闡釋。在這樣的視角下,歌謠文本被反復揣度琢磨,從而發(fā)現其微言大義。歌謠研究的這種“文本化\"傾向,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末。進入21世紀以來,口頭程式理論、民族志詩學、表演理論等國際口頭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引入讓學者們意識到:歌謠文本只是對一次具體歌唱活動的寫定,實際的歌唱過程是鮮活的、流動的。只有將歌謠文本放到其生成的具體語境中,才能了解其整體面貌。由此,歌謠研究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文本研究范疇,而是跨越民俗學、人類學、語言學、音樂學等多個學科邊界,形成了多維度、跨領域的綜合研究。一方面,學者們繼續(xù)細讀歌謠文本,挖掘、闡釋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社會觀念、歷史記憶、權力關系等;另一方面,隨著田野調查方法的普及與深化,歌謠演唱過程、曲調特色、文化語境等“活態(tài)\"元素也日益受到重視。這種將歌謠置于其生成與流傳的具體環(huán)境中進行考察的研究方法,不僅拓寬了歌謠研究的視野,也使研究成果更加貼近現實,具有更強的解釋力與指導意義。
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雙重沖擊下,傳統(tǒng)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歌謠作為民間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情感與智慧,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載體。因此,對歌謠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通過深入研究歌謠,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與價值,還能探索其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可能與路徑。其次,可以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價值追求及所蘊含的民族智慧與文化精神,增強社會認同感與歸屬感。再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會現實,為政府制定文化政策、推動文化治理提供科學依據。除此以外,歌謠中所蘊含的和諧理念、道德規(guī)范等也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與文明進步。
本期專欄刊載的兩篇論文《韶山山歌紅色文化基因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與《運用民族特色文化符號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以壯族歌謠為例》,均是對歌謠當代意義的深入探討。二者不僅體現了歌謠研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趨勢與新特點,也為我們理解歌謠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視角。其中,《韶山山歌紅色文化基因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一文以韶山山歌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了紅色文化基因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文中指出,韶山山歌作為紅色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僅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歷史與精神內涵,也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通過將紅色基因融入韶山山歌創(chuàng)作、利用數字化手段豐富社群互動渠道、以及以意識形態(tài)教育推動人才賦能培養(yǎng)等途徑,可以有效地利用韶山山歌紅色基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研究不僅豐富了我們對韶山山歌的認識與理解,也為探索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有益借鑒?!哆\用民族特色文化符號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壯族歌謠為例》一文則從壯族歌謠的源流演變與文化內涵入手,深入分析了其所傳承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因及其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深沉認同。文章認為,壯族歌謠作為壯族文化的瑰寶之一,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智慧與文化精神,也體現了壯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歸屬。通過深入研究壯族歌謠中所蘊含的文化符號與價值觀念,我們可以更好地引導人民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這一研究,不僅為我們理解壯族歌謠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了有益參考。
總之,新時代的歌謠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理論意義,也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通過深入研究歌謠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我們可以更好地傳承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增強社會認同與文化自信,助力文化治理與社會和諧。歌謠文本及其語境作為研究的對象,要求我們既要對文本展開深細研讀與闡釋,也要對歌謠所依憑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展開深入的田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