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喜好書法,每天臨睡前都要臨帖才能平復白日的心潮,然后安心入睡,游漾于線條世界,獲得內心的安寧。我是晨起寫字靜心,把自己調到工作狀態(tài)。她把喜歡的硬筆字帖復印了,給我寄了一份。字帖是老舊的版本,也不知她從哪里淘來的;版式很有年代感,讓我想起小時候爸爸給我買的《龐中華鋼筆字帖》。小小的字一粒一粒,我定晴端詳結體和起筆落筆,一筆一筆地揣摩,然后再寫。
她寫著寫著,夜色越發(fā)濃黑,月亮西沉;我寫著寫著,曉色漸至,天一點點亮起來了。我的白天,接續(xù)了她的夜晚。友情晝夜不息如流水,流經我們。每次臨帖時,我都有一種與她“手談”的感覺,雖然明明知道這個詞原指下棋。
其實這些年,我們并未說過太多的話一一這個年紀,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又瑣碎繁冗;而且我們都沉默內向,不喜聒噪。偶爾有空了,我們就閑扯幾句,說的話題都很隨性,當然也知道對方會回答什么。有時聊著聊著,同事來了、快遞員敲門了,話題就斷了線,我們也不在意。那些未完成的對話,像野草籽飄在心靈的閑田里,長成了荒草坡。也許,有一天,等我們老了,再去坡上坐一坐。
說那么多無聊的廢話,是因為有熟稔之后的松弛。
人有本能,會使用與關系相適配的語境。
公事關系,一般都使用公用語境,語言都穿著筆挺的工作服。同事、客戶在對話中,通常不談私事且直達要害,交流也維持著一定的信息密度,信息量過于稀薄是不專業(yè)的體現。我平日和編輯發(fā)工作短信,但凡字數長一些,必用文檔編輯整理,列出要點;購物時,遇到比較復雜的安裝問題,我就在網上找操作視頻,盡量不麻煩客服手把手指導。我想:愛惜他人的時間,是做人最基本的善意。
至親老友就不一樣了。經過長時間的跋涉和磨合,以及大浪淘沙的篩選,我們已經彼此信任,建立了安全感,從正襟危坐的“公語境”,走到了拉松領帶的“私語境”。我們有豐沛的情感儲備可供揮霍,也就不怕浪費對方的一時半會了。平日里,不熟的朋友,我是不敢隨便約飯的。成年人的一些交往是資源互換,我既不能讓人獲利,又豈敢占用他的時間?我甚至覺得,敢不敢理直氣壯地浪費對方的時間,已經成為測量關系深度的一個標準。
語境和關系錯位,必然導致不愉快。比如,一個陌生人,一上來就切人“私語境”,和你談論私人話題,打探你的私生活,強行進人深度關系,這種侵入式的交淺言深,實在令人反感。反之,如果你的家人總是和你談論外圍話題,像領導一樣考評你的工作,如同事般公事公辦地同你交流,語氣冷淡如陌路,那種低溫也會造成疏離感。
我每次回家,都會和我媽扯閑天,我媽一把年紀了,對外界事物越來越不通曉,思考力日漸減速,幾乎是跟跗著跟隨我的思路。時常,我已經從A話題切換到B話題又跳躍到C話題了,她才對A話題緩緩發(fā)話。到最后,對話全被燉成了一鍋看不出原材料的雜糧粥。她退休多年,脫離外界久矣,無論是在理論上指導我,還是在實操上給我資源,都不可能。但我就是想和她閑扯,不圖實用目的,更無犀利交鋒的智性快感,就是喜歡那種信馬由韁任意東西的松弛感。
又比如我的一個朋友,此人的語言風格真是讓我一言難盡,換一個人我肯定會氣惱。但是,她說啥,怎么說,我都能接受。因為我知道,她是表達有偏差,絕不是對我有惡意。語意不是醫(yī)學檢查,沒有量化標準,它常常取決于主觀解讀一一你對一個人的人品有信任度,用最大善意去解讀對方,關系就很容易走向良性循環(huán),反之亦然。
之前在蘇州旅行,到藝圃一游。當時寫了日記:“延光閣里有賣茶水的服務員,占據一角,隨時為游客奉茶。今日落雨無游客,只見到幾個本地大爺,自帶著茶壺和茶葉,在那里拉呱家常。蘇州話我聽不懂,類似于‘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吧…”老街坊見面,閑談幾句莊稼長勢之類的話,都很隨意的。如果是去高級酒店,一大桌人觥籌交錯,那多半不是老友,而是同僚或客戶了。
閑來觀劇,有觀眾留言抱怨,說劇情進展太慢,男女主角對話無聊??墒牵瑢а菝黠@是在拍生活劇,所以讓劇情用日常流速緩緩流動、推進。同樣,熱戀中的情侶,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發(fā)表愛情宣言,而是津津有味地說著各種無聊的廢話。無論多乏味致用的話題食材,浸在戀愛的麻辣鮮香底湯中,都滋味無窮,被愛情的火光映照得熠熠生輝。
語言,是搭建感情的橋梁,但并非實用信息才是有意義的交流。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那種卸下武裝,可以說任何話,也可以啥都不說的輕松氛圍。
最結實熱烈的關系,才承得起最多的廢話和失言。
名師領讀
這是一篇上佳的議論性散文。通常來說,這類文體具備抒情性、哲理性和形象性的特點,給讀者一種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同時提供廣闊的思索、聯想空間。
文章開頭提到閨蜜喜好書法,寄來臨帖,作者與其“手談”,如此情景多么溫潤美好;又提到與閨蜜說些無聊的廢話,只因熟稔后的松弛。前兩段的描述也是“松弛”的,接著引出語境的話題,進入議論的“緊繃”。
“公語境”和“私語境”意義相對,行文上也上下錯落,對比中夾敘夾議。談到語境錯位,通過舉例論證其帶來的不良體驗。這一部分的議論相對理性,觀點鮮明。
結束略顯“緊繃”的議論后,又進入相對松弛的敘述一和母親的相處,喜歡和她扯閑天;提到和一位朋友的交流情況;蘇州旅行時見到本地人拉呱家常;提到電視劇中人物語言。四個片段都是生活場景,因日常性而更具真實感,使得全文滿盈人情味兒。在片段敘述之后,又恰到好處地給出觀點,使得情理和諧交融。
作為說理性的作品,全文文字生動形象,善于比喻,引人入勝。比如,把和閨蜜未聊完的話比作野草籽,長成心田的荒坡,待到老去時上去坐一坐。這樣的表述讓閑話有了生命力和動感,長成荒坡富有畫面感,時空延宕的想象也富有溫情。比如,把和母親的對話比作看不出原材料的雜糧粥,貼切又有趣。又如,“無論多乏味的話題食材,浸在戀愛的麻辣鮮香底湯中,都滋味無窮,被愛情的火光映照得熠熠生輝”,設喻鮮活,本體和喻體的契合性妙不可言。
讀佳作,引發(fā)思考,或許我們也該想想自己的生命里,誰是那個可以共聊閑話的人?閑話不閑,廢話不廢,它們藏著生命的歡喜、自在與從容。(宋雨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