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修道歸隱,曾隱居鹿門山。在《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可見是一位神清骨秀、個性率真,具有魏晉名士之風的才子。杜甫贊他“清詩句句盡堪傳”,又稱贊他“賦詩何必多,往往凌鮑謝”。明代的《夜航船》里記載,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薄疤ぱっ贰边@一風雅之事與聯(lián)系了起來。
孟浩然早年在家鄉(xiāng)的鹿 門山隱居。鹿門山也曾是漢代著名的名士、隱士龐德公隱居之地。曾作一首清雅幽淡的《夜歸鹿門歌》: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 乘舟歸鹿門。
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已是黃昏時,山寺鐘聲悠悠響起。漁梁渡口人們爭著過河,喧鬧不已。人們沿著沙岸向江村走去,詩人也乘著一葉小舟返回鹿門山。月光淡淡照著鹿門山,如籠了一層薄薄的煙霧。忽然,詩人就到了龐德公曾隱居的地方,如今亦是自己的隱居之地。山巖如門,松間小路顯得格外幽靜寂寞。只有如龐德公以及詩人自己這樣的隱者在這里瀟灑地獨來獨往。
龐德公是荊州襄陽人,曾評價諸葛亮為“臥龍”,龐統(tǒng)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諸葛亮對他也十分敬重。后龐德公隱居鹿門山,以彈琴、讀書為樂,采藥而終,在這首詩里,孟浩然以龐德公自比,顯然也是驕傲而自負的人。
孟浩然可以說是唐代人緣最好的詩人之一。王士源說他“交游之中,通脫傾蓋,機警無匿”,意思是他結(jié)友極誠,即使初識也會以心相待,不為俗世禮法所拘,而且從不藏匿自己的真實情感。因此,他幾乎相識滿天下,且朋友圈質(zhì)量很高。盛唐兩位頂尖詩人季白與王維都是他的至交好友。
李白曾經(jīng)寫過好幾首詩送給孟浩然,其中一首《贈孟浩然》曰: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出,季白對孟浩然十分推崇,一開篇即熱烈表白,“吾愛孟夫子”。李白天縱奇才,然而對孟浩然傾心佩服,不吝贊美之詞。
王維與孟浩然也多有詩歌往來,還曾畫孟浩然像于郢州刺史亭子里。有趣的是王維和季白同歲,都比孟浩然小了十幾歲,又都是盛唐時期最負盛名的大詩人,但他二人之間并無交情,仿佛平生素不相識。此外,王昌齡、杜甫等人都是孟浩然的好友。他好像就沒有交不到的朋友。
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近四十的孟浩然來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適逢中秋佳節(jié),長安諸學(xué)者邀他賦詩作會。他寫下一首詩,其中的“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令在座眾人嘆服不已,紛紛擱筆不敢再寫。微云、河漢、疏雨、梧桐,都是平平常常的事物,而詩人把這四種物象由兩個動詞巧妙地串連起來,一幅靜謐清幽的秋夜圖,宛然就在眼前。
在長安,他受到了很多詩人墨客的肯定。他自然也自負不已,可是科舉考試依然屢屢落第。在京城郁郁不得志的詩人,終于又回歸了隱士的生活,寫下許多清絕素雅的詩句。也許這才是真正屬于他的生活。他有很多在山中寫給朋友的詩,融山水清音與思友情懷于一體,寫得清秀真摯,深婉動人。如《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山中的景色隨著夕陽西落而漸漸暗淡下來,一輪明月冉冉從東方升起,倒映在池水之中。正是乘涼的好時候,披散著頭發(fā),便安心乘涼,開著窗子,靜靜臥下,只覺悠閑寬敞。那微風吹過荷花,一陣清香溢開,竹葉上的露珠一滴滴落下,弄出清脆的聲響。在這樣的山景里,不免有了雅興,想取出鳴琴彈上一番,可惜現(xiàn)在知音不在身旁,彈琴無人聽,無人懂,無人欣賞,又有什么意義呢?想到這里,不由得懷念起朋友們來,甚至晚上還夢見了他們。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真是新巧細致之極。要怎樣的一顆詩心才能捕捉到自然界這樣微妙清美的景色?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更贊“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句表達的境界極為高妙,“一時嘆為清絕”。
有孟浩然這樣的朋友,的確是一件怡心樂事。他豁達,淡泊,不拘小節(jié),真正懂得朋友的心。在《送朱大入秦》這首詩里,可以看出他好人緣的由來:“游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笔篱g最難得的是知音,是朋友間相識相知的情意。朋友就要遠離了,實在是戀戀不舍,臨行時,將這把價值千金的寶劍脫手贈予,這是我的一片心意。在《洗然弟竹亭》中,他又表明了自己生平所好,不過知己好友、清風竹林,以及酒趣琴音而已。
開元二十八年(740),多年好友王昌齡南游襄陽。孟浩然喜不自禁,趕緊準備了美酒佳肴。他此時患有癰疽,雖然病將痊愈,但還是要忌口,尤其不可吃魚鮮。可與好友相聚,按照孟浩然的性格,哪有不開懷暢飲的,宴席上有一道菜是查頭,鮮美絕倫。孟浩然談得興起,忘乎所以,舉箸就嘗,結(jié)果晚上就永遠離開了這個他眷念不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