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車廂里,年輕人的指尖在屏幕上飛速舞動,15秒知識短視頻、AI生成“速讀指南”、算法推送熱點解析等像走馬燈般更新。AI 時代,獲取知識的渠道空前豐富、便捷。在這場技術(shù)浪潮中,一個問題逐漸浮出水面:當AI能快速提煉觀點、精準解析文本,閱讀是否將成為明日黃花?
技術(shù)加速下的閱讀狂歡,正在制造新的認知陷阱。碎片化的知識投喂,讓人們習慣了淺嘗輒止;算法定制的閱讀路徑,悄然剝奪了主動探索的樂趣。長此以往,人們失去的不僅是品味文字的耐心,更是深度思考的能力。思想若缺失根基,便如沙上筑塔,再華麗的外觀也經(jīng)不起風浪沖擊。殊不知,那些藏在逗號后的嘆息、段落間的留白、不同版本的細微差異,才是人類思想最鮮活的印記。
真正的精神求索,從不是流水線式的信息灌裝。閱讀不是單向度的知識接收,而是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談,是文字穿過眼睛,在心靈深處激起的回響。當人們沉迷“10分鐘讀透經(jīng)典”的效率神話,用AI解讀替代逐字逐句的精讀,表面上節(jié)省了時間,卻斬斷了與作者靈魂共振的紐帶。
越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越需要具備深閱讀的定力,它是快時代的慢哲學,是思維的馬拉松。這種摒棄喧囂的閱讀方式,讓思想有了生根發(fā)芽的土壤,讓情感有了沉淀發(fā)酵的空間。
每天抽出半小時,與紙質(zhì)書來一場深度約會,讓手指觸摸紙張的溫度,用筆尖記錄瞬間的靈光。這份看似“愚笨”的執(zhí)著,卻是擊碎信息泡沫的利刃。選擇經(jīng)典著作時,不必畏懼晦澀,不妨學習古人“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在反復推敲中讓思想寶玉從文字璞石中顯露光芒。同時,要警惕“二手知識”的陷阱。他人的解讀再精妙,也無法替代與原著的初次相遇;現(xiàn)成的觀點再犀利,也比不上獨立思考的可貴。
深閱讀要求人們做閱讀的主人。在信息接收端,構(gòu)筑堅固的“認知防火墻”,對AI生成內(nèi)容保持考據(jù)般的審慎;在閱讀過程中,守護思維的“留白”,拒絕算法推薦的知識霸權(quán);在閱讀成果上,重建“思想具身性”,用手寫筆記對抗云端存儲的惰性。
當然,在技術(shù)與人文的交匯處,不必談AI色變。相反,善用其技術(shù)優(yōu)勢,能讓深閱讀如虎添翼。AI可以快速梳理文本脈絡,幫助人們把握著作的框架結(jié)構(gòu);精準定位關(guān)鍵論述,節(jié)省查閱時間;提供豐富背景資料,拓展理解維度。但這些都只是輔助,真正的閱讀,永遠始于獨立思考,成于批判性思維,終于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
善用技術(shù),更要超越技術(shù)。面對AI生成的海量信息,閱讀者當修煉三重“功夫”:一煉火眼金睛。老茶客辨茶,靠的是唇齒間的真味;讀書人鑒文,憑的是心底里的清醒。二守自主本心。算法能推薦書籍,卻推不動讀書的熱望;機器可梳理框架,卻梳不出思維的脈絡。三立思想棱角。同一本書,千人千解。這份不可復制的精神共鳴,才是閱讀最珍貴的饋贈。若連感悟都趨同,讀書便成了思想的流水線。守住獨特性,就是守住閱讀的靈魂。
從甲骨刻字到電子屏幕,閱讀的載體在變,閱讀的本質(zhì)未曾改變。技術(shù)可以改變閱讀的速度,卻無法替代思考的深度;可以豐富知識的獲取,卻無法復制思想的創(chuàng)造。真正的閱讀,不在于讀了多少,而在于記住了什么;不在于獲取信息的速度,而在于思想沉淀的厚度。
唯有放慢腳步,才能聽見文字深處的驚雷。
(編輯" 張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