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常常被概括為“富煤、缺油、少氣”六個字。事實上,這只是針對化石能源而言的。迄今為止,在全球的一次能源消費結構當中,化石能源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盡管如此,“富煤、缺油、少氣”已經不能準確描述我國的能源資源分布狀況了。
正確認識“富煤”。事實上,我國人均煤炭資源占有量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也就是說,我國并非真正“富煤”,而是相對而言的。雖然我國煤炭資源儲藏量很大,但是可供技術開發(fā)的資源并不充裕。我國現有煤炭科學產能可供開發(fā)資源量約為3258億噸,其中在產煤礦可供開發(fā)資源量(技術可開發(fā))約為1710億噸。這就意味著按照現在每年40多億噸的開采水平推算,我國煤炭可開采年限已不足40年。煤是不可再生資源,關于這一點,已經形成了廣泛共識。未來,要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促進煤炭消費轉型升級。
“缺油少氣”是事實。石油和天然氣產業(yè)是我國能源產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yè)經濟運行的“血脈”。2023年,我國原油年產量2.08億噸,天然氣產量達2300億立方米,國內油氣產量當量超過3.9億噸,年均增幅達1170萬噸油當量。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仍然較高,且油氣田儲量相對有限。據測算,我國石油資源還可以開采約18年,天然氣資源還可以開采約30年。未來,要推動單一油氣業(yè)務向多元供能轉型升級,力求打造多能互補、保障有力、高效靈活、經濟適用的綜合性能源供應服務體系。
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近年來,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不斷取得新突破。截至2024年9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7.3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占我國總裝機的54.7%。其中,風電光伏發(fā)電合計裝機(11.8億千瓦)已超過煤電裝機(11.7億千瓦),我國新能源發(fā)電裝機規(guī)模首次超過煤電,電力生產供應綠色化深入推進。
當前,大力發(fā)展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全球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zhàn)略方向?!半p碳”目標作為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要求,為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強大動能。2024年10月,國際能源署發(fā)布的《2024年可再生能源報告:到2030年的分析與預測》指出,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將大幅度增長,中國將進一步鞏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領導者地位,成為推動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憑借豐富的資源儲量,再輔以技術進步以及由此帶來的成本下降,我國可再生能源將逐漸實現從“微不足道”到“舉足輕重”再到“擔當大任”的轉變。
現階段,我國已開發(fā)的可再生能源還不到技術可開發(fā)資源量的十分之一,由此可見,我國能源低碳轉型的資源基礎是豐厚的。東部地區(qū)應成為可再生能源發(fā)展的重點區(qū)域。長期以來,我國能源供應和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不可避免造成能源的大容量、遠距離輸送,如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不僅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能源浪費和環(huán)境污染。過去人們提到能源一般只會想到煤炭、石油、天然氣,由于對能源資源稟賦認知的局限性,東部一些電力負荷中心認為自身資源匱乏、能源自給率低,這雖是客觀現實,但同時也是由于其尚未認識到區(qū)域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fā)潛力,因而形成了對外來煤、電等資源的依賴。這是一個影響能源政策和能源戰(zhàn)略的實際問題。
事實上,中國東部具備較高比例的能源自給能力,可以成為能源的“產消者”。所謂“產消者”,即自身不僅使用和消費能源,同時還能生產能源。未來應繼續(xù)大力推進新能源的分散式開發(fā),將開發(fā)重點由西北部地區(qū)向消納較好的中東部地區(qū)轉移,實現就近開發(fā)、就地利用,保障中東部地區(qū)能源供應,進一步提高經濟和社會整體效益。
未來,應積極推進東部地區(qū)能源轉型,加大本地能源供應力度,進一步提高東部地區(qū)能源自給率。來自天津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的兩個專家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東部地區(qū)1千瓦時的自發(fā)電成本,低于特高壓西電東送1千瓦時的電力成本。因此,中東部地區(qū)的能源結構要從現在的“外供為主、煤電為主”逐步轉變?yōu)椤案弑壤越o、多元并舉”,把“西電東送”這種“遠方來”模式和自發(fā)自用的“身邊來”模式相結合。
(摘自《學術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