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材料
“5分鐘獲取兩張國家級證書”“參與22個水分較大的比賽助我贏得1.8萬元獎學金”……近日,《法治日報》的調查揭示,一些機構正利用高校綜合測評排名的漏洞,舉辦門檻低、獲獎率高的“水賽”,吸引學生繳費參與。這些“水分較大的比賽”,普遍存在獎項泛濫、組織隨意、項目名不符實等問題,并沒有太多含金量可言。學生參與這些“水賽”,獲得快速“刷經歷”,進而在校內綜合測評中得到更高分數的機會。
各抒己見
@腳踏實地:從工作到實習實踐,從科研競賽到出國交換,這些活動的根本意義,都在于讓學生學到知識、找到興趣,成為更加優(yōu)秀、更加健全、更加陽光自信的人,而不是單純轉化為一個個“加分項”,裝飾學生的個人履歷。
@你我同在:一些學生認為,即使這些獎項含有一定水分,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為未來的就業(yè)或升學增加籌碼。然而,花錢買獎項,讓競賽淪為形式主義的秀場,失去了競賽應有的意義。到頭來,學生成了這些無良機構收割的對象。
我的感悟
要遏制這一情況,還需從根源入手,對其釜底抽薪。一方面要打擊、遏制“水賽”,通過信息共享、聯合執(zhí)法等方式,提升監(jiān)管效能,防止機構與學生鉆空子。另一方面應完善評價體系和評價制度,使其更加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真實素質,避免過度競爭、無效競爭,從而有效消除對“水賽”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層面,我們要努力讓求真知的學風超越單一量化的評價。多方共治、多措并舉,為個體追尋人生理想提供支撐。唯有如此,各類競賽、活動才能夠回歸“培養(yǎng)人才、全面發(fā)展”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