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這一職業(yè)所承載的‘勞動精神’,在我看來,是身體力行、情感傾注與智慧凝練的三位一體?!饼徠份业倪@句話道出了表演藝術的本質。當觀眾為銀幕上某個瞬間動容時,很少想到那可能是幾十次重復拍攝的結果——在極端天氣里保持情緒連貫,為一句臺詞反復調整微表情,甚至為3秒鐘鏡頭學習3個月專業(yè)技能。
龔品菀特別提到自己飾演廚師角色的經歷:“我專門去餐館后廚學習切菜和顛勺。”學習的過程談何容易,手指被刀刃劃傷也不停練習,直到動作看起來像從業(yè)10多年的老師傅。這種近乎偏執(zhí)的投入,源于她對“勞動精神”的獨特理解:“我們不僅是‘創(chuàng)作者’,更是‘體力與腦力的雙重勞動者’。背臺詞到凌晨、反復揣摩角色的心理邏輯、為一個鏡頭重復幾十遍動作……這些看似‘光鮮’背后的付出,才是演員職業(yè)的真實底色?!?/p>
龔品菀的角色準備流程堪稱系統化的學術研究。她將創(chuàng)作過程分解為4個嚴謹階段:文本精研階段會標注潛臺詞、情感轉折點等隱藏信息;人物塑造階段連“襪子顏色”這類細節(jié)都不放過;現實取材階段可能深入工廠車間體驗生活;心理延伸階段則通過撰寫角色日記來構建完整人格。
“有次我演了一個抑郁癥患者,我連續(xù)兩周記錄‘角色’的每日情緒變化,甚至影響到自己現實中的生物鐘?!边@種近乎方法派的創(chuàng)作方式,讓她在表演時能自然流露出角色的生命質感。龔品菀特別強調觀察力的重要性:“真正的表演素材庫在生活里——菜市場討價還價時的肢體語言,醫(yī)院走廊里家屬的表情變化,都是比任何表演理論更生動的教材?!?/p>
面對“藝術追求與觀眾期待如何平衡”這個永恒命題,龔品菀的思考充滿辯證智慧:“平衡不是妥協,而是找到兩者交集的‘真相’?!彼苑磁山巧珵槔芙^臉譜化表演,而是深入挖掘角色的童年陰影等背景,“讓恨意中有悲憫”,這種復雜性的呈現往往能引發(fā)觀眾更深層次的共鳴。
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在她選擇項目時同樣清晰:“可能小眾文藝片中性格復雜的出租車司機,比扁平化的霸道總裁更能觸動人心?!彼龑⒀輪T比作廚師:“不能只顧自己口味偏好,而忽略食客的需求;但同時,也不能放棄對食材品質的執(zhí)著追求?!闭沁@種既尊重觀眾又不媚俗的態(tài)度,讓她的表演始終保持著獨特的藝術品格。
談及合作過的燈光師、化妝師等幕后工作者,龔品菀的語氣充滿敬意:“有場戲燈光師為光影效果調試3小時,化妝師為老年妝反復修改7次。沒有這些‘隱形藝術家’,演員的表演就像沒有畫框的油畫。”她特別提到“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對她的意義:“這個節(jié)日提醒著我:榮耀屬于每一個認真活著的人,所有職業(yè)的本質都一樣——用雙手創(chuàng)造價值?!?/p>
這種平等視角或許源于她的生活哲學。不拍戲時,她喜歡“去健身房鍛煉,或者學畫畫、攝影”,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心。旅行是她重要的靈感來源,川西雪山湖泊的壯美讓她“更加珍惜生命”,市井街巷的煙火氣則成為角色塑造的養(yǎng)分。她說自己是個“隨性的人”,但這份隨性背后,是對生活永不熄滅的熱忱。
對于行業(yè)新人,龔品菀的建議既務實又深刻:“演藝圈從不缺努力者,唯有挖掘出自身獨一無二的價值,方能脫穎而出?!彼貏e強調“學會等待,但不要空等”的智慧——無戲可拍時應該“以讀書沉淀思想、以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她以自己嘗試導演工作的經歷為例:“那段經歷讓我更加理解表演。導演的視角讓我在表演時更加有全局觀?!边@種不斷突破舒適區(qū)的勇氣,或許正是她持續(xù)成長的關鍵。談及未來,她眼中閃著光:“想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與聚焦女性勞動者的紀錄片,這些故事里有我們這個時代最真實的脈搏?!?/p>
從對角色近乎苛刻的雕琢,到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從對幕后工作者的真誠尊重,到對藝術的智慧把握——龔品菀用10年光陰詮釋了表演作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全部內涵。在她看來,演員的最高成就不是掌聲與鮮花,而是那種“跨越虛構與現實壁壘的共鳴”。正如她所說,“所有付出瞬間有了不可替代的意義”,這或許就是表演藝術最動人的勞動哲學。當鏡頭亮起,她不僅是角色的詮釋者,更成了平凡勞動者光輝的見證者與歌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