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春園首席大廚,資深中國烹飪大師與省市烹飪技藝大賽評委,同時擔任福州市第一、二屆烹飪大賽高級顧問,福州市閩菜技藝保護項目評選專家,福建省閩菜建設體系專家組成員,福州市餐飲烹飪行業(yè)協(xié)會名廚委高級顧問,福建省閩菜技藝研究會高級研究員。
福州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曾回蕩著挑擔魚丸的叫賣聲;閩江畔的茶亭街邊,至今飄散著鍋邊糊的米香。在這座“有福之州”,閩菜如同榕樹的根須,深深扎進歷史的土壤。自西晉“衣冠南渡”帶來中原烹飪技藝,到唐宋海上絲綢之路輸入異域香料,閩菜在千年的山海交響中,形成了“湯醇味鮮、刀工精妙、調味奇特”的獨特氣質。它以山海兼收的食材、精妙絕倫的烹飪技藝聞名于世,而談及閩菜的巔峰之作,必繞不開那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的佛跳墻。坐落于福州東街口,始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老字號酒樓——聚春園,正是佛跳墻的誕生地。
這里,是林水俤匠人之路的起點。
少年入行:從廚工到“水哥”
1965年,新中國成立后的福州飲食行業(yè)迎來新生。15歲的林水俤,帶著對灶臺煙火的熱愛,報名參加了福州市飲食公司首屆廚工培訓班。半年后,他以優(yōu)異成績脫穎而出,成為聚春園的后廚學徒。彼時的聚春園后廚,青磚墻上凝結著百年煙霜,30口鐵鍋在煤爐上嗞嗞作響,空氣中彌漫著魚露與紅糟的復合香氣。
初入聚春園的林水俤,面對的不僅是繁重的廚務,還有閩菜技藝的嚴苛傳承。他師從閩菜泰斗郭則賢、鄭玉椿、林依泰3 位大師,從刀工、火候到食材處理,每一步都需“千錘百煉”。彼時的后廚,煤炭爐火晝夜不熄,佛跳墻的煨制需精準掌控火候。師傅鄭玉椿曾叮囑:“火候差一刻,鮮味減三分?!睘橥瓿蓭煾到晦k的佛跳墻煨制,他常徹夜守在大爐旁,觀察火勢、調整炭量,直至天明師傅到來。徒弟們回憶:“水俤師哥的手掌被炭火燙出水泡,但他從沒喊過苦喊過累?!?/p>
十年磨一劍。25歲時,林水俤已是聚春園熱菜炒鍋組的頂梁柱。憑借精湛技藝與謙和品性,他被大家尊稱為“水哥”——這一稱號既是認可,亦是責任。
技藝登峰:從福州到世界的閩味使者
林水俤的廚藝生涯,見證了閩菜走向世界的歷史。
1979年,香港海城大酒樓開業(yè),林水俤與閩菜宗師強曲曲等人受邀赴港表演。彼時的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餐飲市場競爭異常激烈。表演現(xiàn)場,氣氛熱烈而緊張,各界食客與媒體翹首以盼。當佛跳墻的壇蓋揭開時,香氣瞬間征服全場,香港媒體盛贊其為“中華第一湯”。這場表演猶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在香港乃至周邊地區(qū)激起千層浪,閩菜的聲名自此如日中天。正是這次經(jīng)歷,讓林水俤的內心深受觸動,他深刻地意識到,傳統(tǒng)閩菜雖然底蘊深厚,但在新時代的浪潮下,必須在堅守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革新,才能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1988年,第二屆全國烹飪技術大賽隆重舉行,這是國內烹飪界的一次盛會,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廚藝高手。林水俤代表福建參賽,他憑借扎實的基本功、精湛的廚藝以及對閩菜的深刻理解,在眾多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最終,他為福建摘下兩枚銀牌,這份榮譽不僅是對他個人廚藝的高度認可,更是閩菜在全國舞臺上的一次精彩亮相。他在參賽作品中,融入了自己對閩菜獨特的見解與創(chuàng)新元素,為閩菜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1990年,林水俤對佛跳墻這道經(jīng)典閩菜進行了精心改良,尤其在食材比例上做出了大膽調整。他巧妙地調整了干貝與花膠的比例,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嘗試與摸索,最終使得佛跳墻的湯底更加鮮甜濃郁。這一改良版本的佛跳墻一經(jīng)推出,便在業(yè)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并一舉獲得商業(yè)部金鼎獎。他所制定的這一配方,成為了閩菜標準化進程中的重要范本,為后來者在制作佛跳墻時提供了可參考的標準,有力地推動了閩菜在品質把控與傳承發(fā)展方面的規(guī)范化。
1994年,林水俤受商業(yè)部派遣,肩負著傳播閩菜文化的使命奔赴日本。在東京舉辦的交流宴上,他精心烹制了一道“雞湯汆海蚌”。這道菜看似簡單,實則對食材的新鮮度、吊湯的火候都有著極高的要求。林水俤憑借高超的廚藝,將這道菜的精髓完美呈現(xiàn)。當菜品端上桌時,鮮嫩的海蚌在清澈鮮美的高湯中若隱若現(xiàn),宛如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日本食客們在品嘗之后,紛紛被這道菜獨特的口感與風味折服,對閩菜的精妙贊不絕口。這次交流活動,讓閩菜成功地在日本美食界嶄露頭角,提高了其在日本市場的知名度。
1997年,對于林水俤和閩菜而言,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林水俤憑借在閩菜領域卓越的貢獻與精湛的廚藝,成為首位獲得法國藍帶勛章的閩菜大師。法國藍帶勛章在國際美食界享有極高的聲譽,被譽為美食界的“奧斯卡”。林水俤獲此殊榮,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耀,更是閩菜在國際舞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他將地道的“中國味”成功帶上了國際美食圣殿,讓世界更加深入地認識和了解閩菜的魅力,極大地提升了閩菜在國際上的地位。
在這諸多榮譽的背后,是林水俤對傳統(tǒng)技藝始終如一的敬畏之心。即便身處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廚房,周圍充斥著各種先進的烹飪設備與技術,他依然堅守著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佛跳墻需煨足12小時,少一秒都不算正宗”。這份對傳統(tǒng)的執(zhí)著堅守,不僅是他個人的烹飪理念,更是他對閩菜文化傳承的責任與擔當。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閩菜傳統(tǒng)技藝的精髓,為閩菜的傳承與發(fā)展樹立了榜樣。
守正創(chuàng)新:讓傳統(tǒng)閩菜煥發(fā)新生
林水俤深知,閩菜的傳承需在守正中突破。他常對弟子說:“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但食客的口味在變,我們得讓年輕人愛上閩菜?!?/p>
●小壇佛跳墻:讓經(jīng)典走入尋常餐桌
傳統(tǒng)佛跳墻以大壇烹制,食材奢華、工序繁復,一度被視為“宴席專屬”。林水俤率團隊研發(fā)出“小壇分裝海鮮佛跳墻”,以鮑魚、瑤柱、花膠等海鮮替代部分山珍,采用獨立小壇煨制。改良后的版本既保留醇厚湯底,又降低消費門檻,迅速成為聚春園的招牌單品。
●千歲宴:重現(xiàn)唐宋閩味
2010年,林水俤領銜復原“千歲宴”。這套源自唐宋的閩菜古宴,包含荔枝肉、淡糟香螺片等數(shù)十道古法菜肴。他翻閱古籍、走訪老匠人,甚至研究宋代窯爐復刻烹飪器具。最終,“千歲宴”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評為“福建十大名宴”,成為閩菜文化活態(tài)傳承的典范。
● 著書立說:為閩菜留存文化基因
作為《中國閩菜精粹》的主要編撰者,林水俤將佛跳墻、雞湯汆海蚌等經(jīng)典菜式的配方與工藝悉數(shù)收錄。這部著作成為“一帶一路”中餐繁榮計劃的官方推廣書籍,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向世界展示閩菜的深厚底蘊。
除此之外,他也積極為閩菜留下視頻和圖片資料。2016年,他參與《閩味傳奇》紀錄片拍攝,鏡頭前詳細解析佛跳墻的煨制要點;2019年央視《家鄉(xiāng)至味》中,他以一道“淡糟香螺片”展現(xiàn)閩菜“糟香入魂”的獨特魅力。節(jié)目播出后,數(shù)千名年輕人慕名報考閩菜烹飪專業(yè)。
薪火相傳:從大師到導師的使命
“一人成匠易,萬人傳薪難?!绷炙畟d的匠人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灶臺前,更流露于講臺之上。
林水俤深知,閩菜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絕非一人之力可完成,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閩菜人接力前行。因此,他常年擔任福建省閩菜技藝研究會高級研究員、福州市餐飲烹飪行業(yè)協(xié)會顧問等重要職務,積極投身于閩菜傳承的各項工作之中。為了給閩菜的傳承搭建更堅實的平臺,他設立了“林水俤大師工作室”。在這個工作室里,他定期開展別開生面的探討會,與他的弟子們齊聚一堂,圍繞閩菜的未來發(fā)展各抒己見。工作室的氛圍熱烈而濃厚,大家從食材的選用、烹飪技巧的創(chuàng)新,到閩菜文化的傳播方式,無一不深入探討。他的教學毫無保留:“刀工要穩(wěn),火候要準,但最重要的是‘心到’——做菜如做人,馬虎不得。”
如今,林水俤大師的弟子們遍布海內外,在世界各地的餐飲舞臺上都能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許多弟子已成為五星酒店的總廚或餐飲集團的負責人,帶著從林水俤大師那里學到的技藝與精神,在各自的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將閩菜的美味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叵肫鸶S林水俤大師學習的日子,很多弟子仍對那些看似平凡卻又蘊含深意的教導記憶猶新。一位如今已在海外知名酒店擔任行政總廚的弟子回憶道:“師傅教我們煨湯時,連加水都要用銅勺輕攪3 圈,他說這是為了讓食材‘醒過來’。當時我并不完全理解,只是照著師傅的要求去做。后來隨著經(jīng)驗的積累,我才明白,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實則蘊含著師傅對食材的尊重與理解。通過輕輕攪拌,讓水與食材充分接觸,喚醒食材沉睡的味道,這樣煨出的湯才更加鮮美醇厚。師傅的教導,都是他多年經(jīng)驗的結晶,是對閩菜技藝的極致追求?!?/p>
正是林水俤大師這種對烹飪細節(jié)的極致把控與對傳統(tǒng)技藝的執(zhí)著堅守,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閩菜人,讓閩菜的火種在世界各地持續(xù)燃燒,越燒越旺。
閩菜未來:在時代浪潮中錨定匠心
面對工業(yè)化與標準化對傳統(tǒng)餐飲的沖擊,林水俤始終清醒:“機器能切出均勻的筍片,但切不出廚師的溫度?!?/p>
他倡導“老菜新做”——在保留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融入健康理念。例如,他將佛跳墻的高湯去油提純,使其更符合現(xiàn)代飲食需求;又研發(fā)低糖版芋泥,讓經(jīng)典甜點擁抱年輕消費者。
2021年,76歲的他仍活躍在“閩菜保護工程”一線,參與制定閩菜技藝標準,推動“佛跳墻制作技藝”申遺。他說:“我這輩子就做兩件事:把師傅教我的手藝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閩菜有多美?!?/p>
從15歲的學徒到古稀之年的大師,林水俤用六十載光陰詮釋了何謂“匠人初心”。他的人生,恰如那一壇佛跳墻:需經(jīng)歲月沉淀,方得至味;需以匠心守護,才能歷久彌新。
在聚春園的灶臺前,他仍會親自掌勺。炭火映照下,他的背影與半個世紀前那個守爐少年重疊。時代在變,但有些東西從未改變——那是對傳統(tǒng)的敬畏、對技藝的執(zhí)著,以及一顆“讓閩菜香飄世界”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