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由中國民航局頒發(fā)的‘天空駕照’,不僅讓eVTOL從實驗室飛進現實生活,更意味著我們頭頂1000米以下的空域,正在變成新的經濟戰(zhàn)場?!?/p>
近日,廣東、合肥的兩家航空公司拿到全球首批載人類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OC)的消息傳出,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層浪。這張由中國民航局頒發(fā)的“天空駕照”,不僅讓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從實驗室飛進現實生活,更意味著我們頭頂1000米以下的空域,正在變成新的經濟戰(zhàn)場。
所謂低空經濟,就是在離地面1000米以內的空域里“做生意”。它不是單純的“飛上天”,而是一個涵蓋研發(fā)、制造、運營、服務的完整產業(yè)鏈。從無人機送外賣到“空中出租車”、從農業(yè)植保到低空物流,它的應用場景幾乎覆蓋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低空經濟的本質是向天空要效率。這片曾經被忽視的天空,如今成了直升機、無人機、eVTOL等飛行器的舞臺。它們可以載著快遞包裹、農藥藥箱,甚至上班族和游客,在樓宇間穿梭。黃山景區(qū)的無人機每天能運送約20噸物資,從深圳到珠海的“空中出租車”只需20分鐘,上海外灘的觀光直升機帶游客換個角度看東方明珠……這些看似零散的場景,正匯聚出一個萬億級市場的雛形。
其實,這個新賽道的爆發(fā)早有預兆。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我國無人機實名登記數量已超過220萬架,滲透到物流、農業(yè)、電力巡檢等多個行業(yè)。據統(tǒng)計,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guī)模2023年已突破5000億元。到2030年,這個數字有望達到2萬億元。
近年來,中國也逐漸從“跟跑”變?yōu)椤邦I跑”。億航智能的載人飛行器成本只有國際同行的一半,連美國聯邦航空局都來學習經驗;合肥的“低空智聯網”更是能同時管理3000架無人機。玩轉這片天空,有了硬科技突破,也離不開政策支持。2021年,國家首次把低空經濟寫進發(fā)展規(guī)劃;2024年更是將其升級為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
要理解低空經濟怎么賺錢,得拆開來看產業(yè)鏈。底層是硬核科技支撐:寧德時代的航空電池支持eVTOL更長的飛行距離和更高的載重量,5G通信技術讓無人機在樓群中自動避障,北斗導航系統(tǒng)為每架飛行器裝上“指南針”。中間層是飛行器的制造與運營:大疆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70%市場份額,順豐在粵港澳大灣區(qū)建成常態(tài)化配送網絡,全國低空飛行服務站數量5年增長3倍。最上層才是老百姓看得見的變化:深圳要求新建高樓預留停機坪,“空中出租車”成為日常出行選擇,無人機電力巡檢效率提升10倍。
這張由中國民航局頒發(fā)的‘天空駕照’,不僅讓eVTOL從實驗室飛進現實生活,更意味著我們頭頂1000米以下的空域,正在變成新的經濟戰(zhàn)場。
低空經濟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遠不止這些,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乘數效應”。建一個起降平臺,能帶動周邊酒店、餐飲、維修等服務產業(yè);開通一條低空旅游線路,能盤活山區(qū)旅游資源;推廣農業(yè)無人機,能讓每畝農田的植保成本從50元降到5元。更深遠的影響在于效率革命。云南用無人機給偏遠山村送疫苗,時間從3天縮短到30分鐘;深圳用“空中快線”疏導早晚高峰車流,相當于新建10條地鐵;長三角的低空物流網絡讓快遞實現“小時達”。這些改變不僅創(chuàng)造GDP,更重塑著整個社會的運行邏輯。
對普通人來說,低空經濟帶來的變化可能更接地氣。在深圳人才公園,花500元就能體驗15分鐘城市觀光飛行;在湘西苗寨,無人機把臘肉直接送到游客手中;西藏日喀則地震時,翼龍無人機穿越暴風雪傳回災情;北京協和醫(yī)院的急救直升機,15分鐘就能跨越半個城區(qū)。
當然,這片新藍海仍要穿越技術、安全和成本的三重“風暴”?,F在的“空中出租車”坐一次要1500元,比飛機頭等艙還貴;遇上暴風雨天氣,無人機可能集體迷路;深圳的空中交通管制系統(tǒng)每秒鐘要處理上千架次飛行數據,忙得不行。還有更現實的矛盾:小區(qū)居民集體抗議樓頂建停機坪,觀光直升機被投訴噪聲擾民,無人機配送員需要考6種資格證書……如何在安全和效率、商業(yè)和民生之間找到平衡,是這場“天空革命”必須跨過的坎。
低空經濟的終極目標,是讓天空像高速公路一樣可規(guī)劃、可收費、可運營。專家預測,到2030年,這個領域能創(chuàng)造約500萬個新崗位。早高峰用APP輸入公司樓頂的停機坪編號,預約“空中的士”;下班后無人機送來干洗好的西裝;周末帶孩子乘觀光直升機打卡城市夜景……或許這就是5年后的日常。
從河運時代的水運樞紐,到高鐵時代的交通網絡,人類總是在突破空間限制。這張OC證書,就像百年前第一輛汽車的牌照,打開的是立體城市的新紀元。當無人機成為“空中跑腿”,當摩天大樓變成三維交通樞紐,低空經濟不再是飄在天上的概念,而是重新定義“距離”和“效率”的實踐。
編輯 董碩 / 美編 苑立榮 / 編審 張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