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西班牙《機密報》網(wǎng)站4月23日報道,新的再生醫(yī)學正在證明,未來牙齒缺失不一定再是永久性問題。此前,一種能刺激口腔內隱藏的第三套牙齒自然生長的藥物已完成動物實驗,目前正在人體測試階段。
如今,另一研究團隊找到了利用患者自身細胞在實驗室培育牙齒的方法,這種牙齒能完美融入頜骨并發(fā)揮天然牙齒功能。
再生醫(yī)學旨在利用人類自身生物學機制修復或替換受損身體部位。對牙科而言,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再生缺失牙齒而非使用種植體、填充物或假牙等人工材料,正是牙醫(yī)們對于未來技術發(fā)展的終極夢想。
“補牙并非最佳解決方案。隨著時間推移,填充物會削弱牙齒結構,使用壽命有限,還可能引發(fā)更多齲齒或敏感問題。種植牙需要侵入性手術,且要求種植體與牙槽骨完美契合。這兩種方案都是人工替代,無法完全恢復牙齒天然功能,可能導致長期并發(fā)癥?!眰惗貒鯇W院牙科、口腔及顱面科學系研究員、本研究合著者張學辰(音)解釋道。
這項由倫敦國王學院和帝國理工學院合作的研究,揭示了實驗室重現(xiàn)牙齒發(fā)育過程的關鍵要素:一種能讓細胞相互通信的特殊材料,可引導細胞轉化為牙源性細胞。
“我們與帝國理工學院聯(lián)合開發(fā)這種模擬體內細胞外基質環(huán)境的材料。當植入培養(yǎng)細胞時,它們能通過信號傳導啟動牙齒形成程序,”張學辰表示,“此前嘗試均告失敗,因為所有信號被一次性釋放。新材料能緩慢釋放信號,精準模擬人體自然過程。”
研究團隊已利用該技術成功在實驗室培育出新牙,目前正在研究將其整合到患者口中的不同方法?!拔覀冊O想了多種植入方式,”張學辰說,“可將幼牙細胞移植到缺牙部位任其在口腔內發(fā)育,或在實驗室完成全牙培育后再進行移植。兩種方案都需在實驗室提前啟動牙齒發(fā)育程序?!?/p>
該研究不僅提供了牙齒修復新思路,更為鈦合金種植體提供了更簡單、舒適、天然的替代方案。
但這并非科學界唯一突破。去年底,日本京都大學醫(yī)院和大阪北野醫(yī)院已啟動人體臨床試驗,評估一種能再生人類牙齒的新型藥物。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一種名為USAG-1的蛋白質會抑制牙齒生長。該團隊成功開發(fā)出能阻斷該蛋白功能的抗體,從而激活人類祖先擁有但已退化的第三套牙齒生長潛能。
該藥物在動物實驗中取得空前成功,研究人員目前正對30名30至64歲至少缺失一顆臼齒的志愿者進行靜脈給藥治療。
在11個月療程中,參與者將接受靜脈注射治療,以確定該藥物是否能夠誘導人類新牙齒的生長,從而復制在動物身上獲得的驚人效果。
一旦確認該藥物對成年人的安全性,研究人員計劃對2至7歲先天性無牙癥兒童展開測試?!盁o牙癥患者自幼便面臨咀嚼、吞咽、說話等基本功能障礙。”研究人員表示。此階段將評估藥物對患兒療效,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xiàn)商業(yè)化治療。(編譯/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