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料峭春寒尚未散盡時,薺菜便從泥土中探出了頭。它貼地而生,葉片呈鋸齒狀,嫩綠的色澤透出勃勃生機。
薺菜自古便不受圃籬之束,偏愛在春日里自己挑個溪頭墻角、田埂路旁,低調地隱匿其中,與雜草相互交織。可只要你熟知它的模樣,便能一眼將其認出,采擷歸家。新采的薺菜帶著淡淡的青草香,入口微苦轉甘,無論是作餡點綴,還是散為盤中點點綠意,入口都裹挾了幾分春日特有的清新滋味。
離開蜀地后,陸游仍舊對薺菜之美念念不忘,還時常親手烹制入口鮮甜的薺糝(薺菜粥)喝,其風味似乎與蘇軾的東坡羹有些異曲同工。東坡羹的制作更為繁復講究,不僅包含薺菜,還融入了菘(白菜)、蔓菁、蘆菔(蘿卜)等多種食材,與米一同精心熬制而成。
蘇軾還別出心裁地發(fā)明了一種薺菜的吃法—“爛烝香薺白魚肥”,即將鮮嫩的薺菜鋪于白魚之上清蒸,薺菜的甘甜驅散了魚本身的腥味,這樣蒸出來的魚肉清新爽口,別有一番風味。
此外,薺菜還是春盤的美味搭檔。在立春時節(jié),人們盛行做春盤來迎新“咬春”。春盤一般是將薄餅和新鮮的蔬菜組合起來吃,“初信東風入采幡,自挑雪薺饤春盤”,薺菜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
薺菜哪里藏
這不受菜圃約束的薺菜該去何處尋覓呢?芳草萋萋的墻根,春意盎然的溪頭,村旁畝畝的麥田或是覆滿青翠的山崗,它可是讓詩人們一頓好找。
不過還好薺菜十分懂事,“寶階香砌何曾識,偏向寒門滿地生”,富貴階梯它不登,反而在清貧人家周遭繁茂生長,成了百姓們慰藉饑腸的天然佳肴。既然薺菜如此貼心,為何人們不直接在菜園中廣泛種植呢?
事實上,古人確曾嘗試將薺菜養(yǎng)殖為家常蔬菜,遺憾的是,這一努力最終未能如愿。一是因為薺菜生長周期短,僅其鮮嫩的葉片適宜食用,一旦錯過采摘時機,便會迅速開花,口感大打折扣。更為關鍵的是,薺菜的種子細小如沙,不僅收集起來極為困難,還難以把握種植間距。加之除草工作強度大且效率低,故此,古人便只好祈求在山野間與它不期而遇了。
畢竟“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這可不是一般的野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