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豹:“你知道為什么我那么努力,卻得不到師父的信任嗎?”
敖丙:“徒兒不知。”
申公豹:“因為我是豹子修煉成精,我是妖,無論我多么努力,我都是妖。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動?!?/p>
近期,《哪吒之魔童鬧海》憑借強大的故事內核和制作水準不斷刷新著票房紀錄,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匹“黑馬”。電影比較顛覆的設定,就是撕碎了“神仙=好人,妖怪=壞人”的傳統設定。許多人看完大呼,原來自己的偏見這么深,“我”才是“最大反派”。電影劇情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我們一直堅信的到底是事實還是觀點?對成長過程中遭受來自他人和自我的否定與懷疑,好像也有了新的解讀。
哪吒的遭遇堪稱經典案例:
出生即審判:魔丸轉世的身份,讓村民見到襁褓就大喊“妖怪”。
救人換來偏見:拯救百姓的行為,只換來對他有限的善意。
實際上,我們從出生起似乎也被打上了各種標簽,小鎮(zhèn)孩子只知“做題”,單親孩子“缺愛”,女孩的理科思維不如男孩好……新學期轉來的同學,也會有人根據他原先的學校、衣著打扮,就為其寫好“人物小傳”。
一張白紙還未展開,就開始被別人定義。我們有些不適,但更多的是迷茫,漸漸地好像也默認了這種說法。
就像敖丙摸著玉佩說“成仙真好”時,多少同學也將重點初高中錄取通知書當成了未來的“入場券”?當哪吒說出“我們一定要成仙?”時,那個不確定的尾音,暴露了多少人心里共同的迷茫。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作自證預言,是指個人對未發(fā)生事件的預測或期待,并最終導致這個期待成為現實的情況。當全世界都給你打上標簽,你也相信它,那么這個標簽就很可能成真。
電影中有兩條相似的軌跡:
1.哪吒線:村民預言他會作惡→被孤立的他用頑劣“武裝”自己→村民更加認定:“看吧,他果然是魔丸?!?/p>
2.申公豹線:勤勉修行的豹妖→始終不被認可→最終“黑化”坐實“妖性難改”。
回到現實中。一開始,我們可能只是狀態(tài)不對、反應有些慢,進而成績落后,但一旦被貼上“成績差=人品差”的標簽,長期挫敗后導致習得性無助,在自我暗示和他人指責下,破罐子破摔,就有可能使評價變“真”。
根據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我們在青春期開始進入自我同一性階段——我們會開始整合過去經驗與未來期待,形成穩(wěn)定的自我認知系統。所以進入青春期后,我們開始重新審視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簽,開始思考和探索外界的看法與自己的想法,辯證地看問題。
這也是青春期很酷的“超能力”——開始質疑既定答案。當我們看到電影中:土撥鼠安靜排隊領湯、飛天瀑的小妖認真修煉……這些和“禍害人間”無關的日常時,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不喜歡和同學交流的小杰曾在籃球場完成“絕殺”、理科很差的安然憑借歷史小論文拿了市級獎項……透過這些,我們看到他人身上的標簽開始出現細密的“裂痕”。
這時候我們需要警惕“二次傷害陷阱”,即有人仍會用更強烈的否定來維護自己心中既定的標簽。就像電影中,人們即便發(fā)現了龍族無辜,仙界仍堅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害怕他們在封神之戰(zhàn)時倒戈,進而影響整個戰(zhàn)局。類比到現實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小杰會打球有什么用?高考又不考這個”“安然文科好說明理科確實不行”……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特點,這讓我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但特點不等于缺點,別人根據我們的特點貼上標簽,我們不能全盤接受,而要想一想耳聽是否“虛”,眼見就一定為“實”嗎?
影片的開頭,陳塘關一位只有聽覺沒有視覺的老人對哪吒喊“妖怪,我和你拼了”,影片末尾,這位老人說“老夫早看出來三少爺必定大有作為”。但實際上,哪吒沒變過,變的只是他人心中的成見。
歸根到底,龍族是否有罪不重要,只要與“我”不同,可能威脅到“我”,那么,它就有罪。但仙和妖并不直接對應善和惡,多年來的刻板印象給善與惡帶來了判定。就像大戰(zhàn)時鹿童和鶴童顯出了本來的樣子,敖光說:“原來仙翁手下竟也是倆禽獸,什么妖什么仙,都是你們糊弄人的把戲?!?/p>
當別人對我們產生惡意時,除了反思自我,也要做到“課題分離”,即把自己和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評價區(qū)分開來,不要陷于受害者有罪論,他對我的看法如何是他的課題,我的課題只是做好自己,不讓自己深陷自我否定而無法自拔,杜絕任何形式的內耗。
蘋果是紅色→事實;紅色代表好運→觀點。
小杰不經常和同學交流→事實;小杰孤僻、沒有興趣愛好→觀點。
就像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它在特定情況下,只能讓特定物質(如二氧化碳、葡萄糖)通過。我們也要分清某句話是事實還是觀點,選擇性地接收信息。當聽到“女生普遍理科思維差”時,要啟動信息過濾程序——“這是觀點,需要事實驗證”。
在驗證過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困難、迷茫,也可能因為信息未完成的形態(tài)被別人質疑,但只見過蠶的人不會懂蝴蝶蛻變的美麗。
“人是否能夠改變命運,我不曉得。我只曉得,不認命是哪吒的命?!边@是太乙真人在電影中的獨白?!拔颐晌也挥商臁币舱敲课磺嗌倌甓荚诮洑v的認知革命。標簽并不一定是對的,我們是誰,我們能成為誰,取決于自己。真正的成長,從來都不是活成別人劇本里的“正確角色”,而是成為自己故事里的“最佳編劇”。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