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營口這兩個字就刻在我的記憶里,那時感覺營口是離我很遙遠的一個地方,是我無法觸及的地方。我想,啥時候能去營口拜訪曾經(jīng)幫助過我的營口市的兩位老師呢?只因那時我年齡還小,也沒出過遠門,加之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所以,去營口的想法一直沒實現(xiàn)。
這份跨越幾十年絲絲縷縷的情,一直縈繞在我心里,不管歲月如何改變,我對營口的情愈加濃重。從青絲到華發(fā),營口成了我心里的一份牽念。
特別是看到從千里之外寄來的《遼河》文學期刊,如同摯友寄來的禮物,每次翻閱我寫的散文《天命逢君》等詩文,我都有與《遼河》相遇恨晚的感覺。我只能通過這本文學期刊來表達我對這座海濱城市的無比眷戀之情,從《遼河》中不斷了解營口。
我的好姐妹玉環(huán)前些年到營口定居,她幾次邀我去營口,因一些事情,我始終未能成行。
這次我終于抽出時間來營口看她,而且能住上一晚。當晚,她為我準備了一桌美食,我倆邊吃邊聊這些年各自的生活和感受,都覺得有傾訴不盡的話語。
這座被渤海與遼河護佑的地方,連空氣中都是充足的水分子,滋潤我干涸的心。
第二天早上,在玉環(huán)的陪同下,我來到海邊,欣賞我夢想已久的景色。盡管第一次來到海邊,但我對這里有一種親近感。海水沒有大的驚濤,只有細細的溫潤水波,撫摸著我的思緒,讓我疲憊的心在這一刻舒緩。
柔潤的風,吹皺了海面,也將我的心撩撥得沉醉,海水在我心里也打了個旋。究竟是承載了幾世深邃的歷史淵源,讓這座海濱城市,在大自然的千回百轉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營口是遼東半島中樞,位于渤海東岸,大遼河入??谔?,早在二十六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祖先在這里繁衍生息。
有資料記載,這里曾是燕國之地,明代《全遼志》在蓋州衛(wèi)地圖的左上角標注“西北到梁房口九十里”。東晉咸康二年正月,慕容皝率軍自昌黎東踐冰而進,至營口,在這里留下印記。在一八六〇年設置鎮(zhèn)海營,故又有東西營子之稱,又因此處為遼河出???,又名“營子口”。
同時,此地處于遼河入海口,是退海之地,形成陸地后,遺留下多條潮溝,漲潮時海水便把潮溝淹沒于水中,因此,營口還曾得名“沒溝營”。這是怎樣的一個地方,中國的大龍郵票在這里發(fā)行,這里還是東北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也是中華民族金融業(yè)的起興之地,曾是東北的經(jīng)濟、金融、貿(mào)易、航運中心。
我們又去了遼河邊散步,此時,遼河岸畔的花都開了。我自嘲,這所有的花仿佛都是為我而開,所有的景色也都是為我安排。我和玉環(huán)在花間留影,在岸畔留念,這里的一切景和情,都是營口給予我的一份別致的禮物。
我倆坐上游船,在遼河上暢游,游船到了碼頭???,有的人下船,有的人上船,我感覺這不僅僅是碼頭,也是人生歇息的港口。
玉環(huán)說,到遼河老街看看吧,這里也是營口市文化的一個縮影。來到遼河老街,我被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建筑所吸引,感覺仿佛穿越了時空。
特別是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市井生活浮雕,有帆船,有咸豐重寶、光緒元寶、乾隆寶藏的銅錢,有茶客搖著蒲扇對飲,有祥發(fā)糧棧買賣糧食做生意的場景,有拉洋車的車夫……百年老街繁華的情景再現(xiàn),也是今天的人們留給未來的極其珍貴的文化瑰寶。
從遼河老街回來時,玉環(huán)給我?guī)线|河老街鋪子里烤得薄薄的餅,有肉餡兒的,有果醬餡兒的。她說:“這是營口人特別喜歡的小吃,也是營口的味道!”
從營口回來后,我心里總是惦記著那片多情的水域,那里不再是一片簡單的海,而是有故事的海,是令我愈發(fā)思念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