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東北抗日聯軍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組織起來的抗日武裝,在長達14年極其艱苦的歲月里,抗聯將士前仆后繼、英勇戰(zhàn)斗,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本欄目推出“東北抗聯”專題,本期為您介紹的是——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組成的,在東滿、吉東地區(qū)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人民武裝,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一支勁旅。
反日游擊隊時期
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的前身是延吉反日游擊隊、和龍反日游擊隊、琿春反日游擊隊、汪清反日游擊隊和安圖反日游擊隊等。
1931年10月,中共東滿特委先后派人到汪清、琿春、延吉、和龍等地幫助地方黨組織建立人民武裝。1932年2月,中共滿洲省委給東滿特委發(fā)出指示信,要求東滿特委“在游擊戰(zhàn)爭中和群眾斗爭中去建立與發(fā)展真正的游擊隊組織”。根據這一指示,東滿各縣相繼建立了反日游擊隊。
1932年夏,在中共延吉縣委領導下,老頭溝區(qū)游擊隊、依蘭溝區(qū)游擊隊和花蓮里游擊隊等先后建立。1932年秋,被黨組織派到三道灣“長江好”山林隊從事兵運工作的共產黨員王德泰帶領20余名隊員來到依蘭溝。隨后,延吉縣新成立的反日游擊隊、赤衛(wèi)隊都陸續(xù)來到依蘭溝。1933年1月,以這些隊伍為基礎,正式成立了延吉反日游擊大隊。
1932年夏,在中共和龍縣委領導下,赤衛(wèi)隊、突擊隊等武裝在開山屯、大砬子、平崗、三道溝等地建立起來。1932年12月,各路武裝陸續(xù)來到漁浪村,組成了和龍縣游擊中隊。1933年春,和龍縣游擊中隊擴編為和龍反日游擊大隊,下設3個小隊,隊員80余人。
1932年6月,中共琿春縣委建立了嶺南游擊隊。同時,又以大荒溝別動隊為基礎建立了嶺北游擊隊。1932年11月,嶺南、嶺北游擊隊合并,成立了琿春反日游擊隊,編為兩個大隊。1933年4月,琿春反日游擊總隊成立。
1932年3月,在中共汪清縣委領導下,汪清反日游擊隊成立。與此同時,在國民救國軍吳義成部的9名中共黨員及共青團員成立了汪清別動隊。1932年11月,汪清別動隊、汪清反日游擊隊與從寧安到汪清的一支游擊隊合并,正式成立了汪清反日游擊大隊。
從1931年年末起,中共安圖區(qū)委開始著手組建反日游擊隊。1932年年初,共青團東滿特委在安圖縣建立了少年先鋒隊、赤衛(wèi)隊等群眾反日組織。4月25日,安圖反日人民游擊隊成立。1933年2月,游擊隊到達汪清。不久,編入汪清反日游擊大隊。
從1933年至1934年,延吉、和龍、琿春、汪清等地反日游擊隊連續(xù)打退日偽的“討伐”,經受了戰(zhàn)斗的鍛煉,兵力得到擴充,總人數增至900余人,武器裝備也明顯改善。
人民革命軍時期
1934年3月下旬,中共東滿特委、各縣縣委和反日游擊隊負責人會議在延吉縣三道灣張芝營召開。會議決定,以延吉、和龍、琿春、汪清等地反日游擊隊為基礎,建立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一獨立師。中共東滿特委任命朱鎮(zhèn)(后叛變)為師長,王德泰為政委。延吉游擊大隊改編為第一團,和龍游擊大隊吸收部分義勇軍部隊改編為第三團。會議還擬定由延吉縣“平日軍”等義勇軍編為第二團,同時決定伺機再以汪清游擊大隊和琿春游擊總隊各編成1個團,組成第二獨立師。后來由于情況發(fā)生變化,擬建第二獨立師和改編“平日軍”等義勇軍的計劃無法實現,延吉、和龍、汪清、琿春4縣游擊隊先后改編為第一獨立師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團。1934年夏,又從第一團、第三團中各抽出一個連組成獨立團。全師共900余人。
經過一年多的斗爭錘煉,第二軍獨立師人員數量有了較大增長,戰(zhàn)斗力明顯提升。1935年5月30日,中共東滿特委和獨立師發(fā)表《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部正式成立宣言》,宣布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正式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劉漢興任參謀長,下轄4個團,部隊發(fā)展到1200余人。
東北抗日聯軍時期
1936年3月上旬,中共東滿特委和第二軍主要領導干部會議在安圖縣迷魂陣召開。會議根據《八一宣言》和《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的精神和要求,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王德泰任軍長,魏拯民任政治委員,李學忠任政治部主任,劉漢興任參謀長。軍部設教導團、少年營。全軍編為3個師,共2000余人。
1936年7月上旬,中共南滿特委、東滿特委和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二軍主要領導干部聯席會議在金川河里會家溝召開。會上,根據中共代表團的有關指示和南滿、東滿地區(qū)第一軍、第二軍對敵斗爭的形勢,第一軍、第二軍活動區(qū)域逐步靠近的情況以及干部情況,決定將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并成立總司令部。楊靖宇任第一路軍總司令,王德泰任副總司令,魏拯民任總政治部主任。第一路軍下轄第一軍和第二軍,共6個師。其中,第二軍所轄3個師的序列改為第四師、第五師、第六師。會后,抗聯第二軍第四師、第六師和第一軍第二師在南滿省委書記魏拯民、第二軍軍長王德泰指揮下,堅持在撫松、安圖等縣開展游擊戰(zhàn)爭,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開辟了中朝邊境臨江、長白等縣抗日斗爭新局面。
1936年8月下旬,抗聯第二軍政治部主任李學忠不幸犧牲。1936年11月7日,王德泰在撫松縣小湯河村壯烈殉國。1938年8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決定取消第一軍和第二軍番號,把所屬部隊編成3個方面軍和1個警衛(wèi)旅。1941年3月8日,魏拯民壯烈犧牲。原第二軍余部與東北抗聯其他部隊一起,陸續(xù)轉移到蘇聯境內集中進行訓練整頓,在黨的領導下繼續(xù)戰(zhàn)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