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中共中央命令,留在南方領(lǐng)導游擊戰(zhàn)爭的項英和陳毅,在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向抗日民族戰(zhàn)爭轉(zhuǎn)變的歷史關(guān)頭,擔負起了牽頭組織南方各游擊區(qū)與國民黨當局談判的職責。他們堅決執(zhí)行中共中央政策,正確分析形勢,統(tǒng)一思想認識,為南方各游擊區(qū)實現(xiàn)戰(zhàn)略轉(zhuǎn)變奠定了思想基礎;他們以民族利益為重,捐棄前嫌,與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為各邊區(qū)紅軍游擊隊的改編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他們親自到各游擊區(qū)傳達中央精神,促成各邊區(qū)紅軍游擊隊下山,集中改編為新四軍。
為南方紅軍游擊隊集中改編奠定政治基礎
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 《關(guān)于南方各游擊區(qū)域工作的指示》 ,明確指出“在保存與鞏固革命武裝,保障黨的絕對領(lǐng)導的原則之下”,“較大的紅色部隊,可與國民黨的附近駐軍或地方政權(quán)進行談判,改變番號與編制以取得合法地位”。
8月8日,項英、陳毅以贛粵邊共產(chǎn)黨游擊隊名義發(fā)表聯(lián)合宣言,提出了合作抗日、和平談判的意向。8月20日,他們又以中共贛粵邊特委的名義,寫信給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第四行政區(qū)保安司令馬葆珩、國民黨軍第46師師長戴嗣夏,以及大余、信豐、南康、南雄等縣政府,要求立即合作抗日,以配合全國抗戰(zhàn)之大計。8月下旬,項英主持召開贛粵邊游擊區(qū)干部會議,學習毛澤東有關(guān)合作抗日的指示精神,強調(diào)要正確認識國共合作的形勢,既要防止麻痹思想,又要防止關(guān)門主義傾向。他同時強調(diào),對國民黨頑固派破壞合作抗日,污蔑紅軍游擊隊下山合作抗日是“要求投誠”、“歸順國民黨”等情況,要給予堅決的回擊。
9月8日,項英派陳毅在池江與國民黨大余縣政府代表魯炯雯舉行談判,達成七項協(xié)議:(一)電告江西省有關(guān)各地停止武力進剿;(二)釋放在押共產(chǎn)黨人和政治犯;(三)統(tǒng)一抗日意志,不得歧視共產(chǎn)黨;(四)游擊隊正式改編國軍、聽候中央建制調(diào)遣抗日;(五)紅軍原有政訓和軍事指導人員不動;(六)南方各地的游擊隊一律由項英、陳毅負責召集改編;(七)由大余縣政府派員陪同陳毅前往贛州,決定改編手續(xù),克日實施。9月12日,項英又派陳毅赴贛州與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代表、江西全省抗日義勇軍編練處副主任熊濱等談判,達成九項協(xié)議。9月24日,項英親赴南昌與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代表劉體乾舉行談判,就解決其他游擊區(qū)紅軍游擊隊下山改編問題交換了意見,達成三點協(xié)議:(一)紅軍游擊隊番號改為抗日義勇軍;(二)游擊區(qū)域的老債、新債均廢除;(三)在游擊隊集中期間,一切費用由江西省政府負擔;其余各項問題,待國共兩黨中央談判決定。
大余、贛州、南昌三次談判,都取得了成功。尤其是項英代表中共中央分局同國民黨江西省當局南昌談判的成功,標志著南方國共合作的建立。這三次談判,實踐了毛澤東關(guān)于紅軍游擊隊與國民黨地方當局合作抗日的指示精神,正確認識了國共合作的形勢,既防止了松懈麻痹思想,又克服了關(guān)門主義傾向;對國民黨頑固派破壞合作抗日,污蔑紅軍游擊隊下山是“投誠”,也給予了堅決回擊。項英到延安后,認真學習中央文件,領(lǐng)會中央新精神,廣泛接觸各領(lǐng)導干部,就南方各游擊隊改編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中央政治局會議最后專門討論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問題,項英提出了改編建議,會議明確了新四軍改編的方針、原則和組織領(lǐng)導等問題,為整個南方的國共合作打下堅實思想基礎。
最早提出對南方紅軍游擊隊進行集中改編
陳毅在大余、贛州談判中,即與當局達成“由項英、陳毅負責召集改編”、“集中點編”等項協(xié)議。9月下旬,陳毅向中共信南縣委書記羅世珍傳達中央和贛粵邊特委有關(guān)國共合作的精神,并指示游擊隊務必于日內(nèi)向大余池江集中待命。陳毅與當局達成的部隊集中待命的協(xié)議,顯然不是他個人意見,而是與項英商量的。這是中共黨內(nèi)最早提出的對南方紅軍游擊隊進行集中改編的意見。項英、陳毅在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成立前,就南方紅軍游擊隊的去向與前途問題,已取得共識。他們既是后來成立的東南分局的主要領(lǐng)導者,又是紅軍游擊隊下山集中改編的實踐者。
10月初,項英帶著 《中國共產(chǎn)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和 《告全黨同志書》 等重要文件,從南昌經(jīng)贛州回到池江,隨即召開了中共贛粵邊特委和各游擊隊負責人會議,傳達中央文件精神,介紹談判情況,進一步討論了贛粵邊紅軍游擊隊下山集中改編的具體事宜。會議決定陳毅代表中央分局到湘贛邊和皖浙贛邊游擊區(qū),陳丕顯到閩贛邊和三南游擊區(qū),劉新潮去尋鄔,北山區(qū)委負責人羅紹曾去湘南游擊區(qū),分別聯(lián)絡游擊隊下山改編事宜。項英還寫信,托人送往崇義、上猶一帶的王赤領(lǐng)導的游擊隊,聯(lián)絡下山改編問題。會后,項英趕到離池江圩五里以外贛粵邊紅軍游擊隊駐地,向楊尚奎、陳丕顯、劉新潮等傳達中央指示和贛粵邊特委會議精神,同他們一起研究了談判、集中和整編等問題。
參與新四軍領(lǐng)導班子的討論和組建
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中共中央長江局東南分局(以下簡稱東南分局),領(lǐng)導南方各游擊區(qū);東南分局主要領(lǐng)導地方黨的工作,受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長江局雙重領(lǐng)導,項英任書記;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委員會(以下簡稱軍分會),項英任主席(后改稱書記),陳毅任副主席。項英作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東南分局和新四軍分會的主要領(lǐng)導人,積極主動參與了新四軍領(lǐng)導班子組成的討論。
項英就任分局書記后,在1937年12月14日與毛澤東聯(lián)名致電葉挺,“新四軍原則上可照軍何(編者注:指何應欽)提議作進一步磋商”,“各支隊以上最好能爭取到成為兩縱隊,縱隊長一陳毅,一張鼎丞”,“萬一兩縱隊不能成立,則陳毅改為政治部主任”,“長江以南各支隊(共六個不是五個)可向東開,長江以北高敬亭支隊暫留江北”。項英離開延安到武漢、南昌后,又連續(xù)致電毛澤東等,提出:
第一,“曾山及派往南方的軍政黨干部立即動身到漢,遲行對于工作有損失”,“浙江干部請多派來,以便建立工作,配合四軍行動”,“曾山等人應即來漢,否則對于工作有損失,并立即催促他們動身”。曾山是東南分局副書記,必須要來和分局其他人會合。南方干部對應的是南方紅軍游擊隊,自然最合適。浙江干部也是南方干部,更是南方紅軍游擊隊集中成軍的重要條件,當時新四軍集中地選在浙江開化。這些用人原則,都是項英在延安與毛澤東商定的。
第二,關(guān)于政治部主任人選,“張際春,請毛急調(diào)回來”,“張際春請急調(diào)回派來,否則建立政治工作成問題”。從項英的語氣看,事前與毛澤東之間已有議案,毛澤東是同意的。后,毛澤東又致電認為“張際春河防政治工作無人接替,或令莫文華來南方”。直到1938年3月18日,毛澤東致電項英,以無容置疑的口氣說:“中央決定派袁國平為四軍政治部主任”,“鄧子恢可為副主任”。毛澤東之所以如此口氣,是因為項英參與的程度過深了,從參與變?yōu)橹鲗Я?。在同一份電報中,毛澤東還說:“前電謂派干部須得你同意,此事似未便定為原則?!?/p>
第三,新四軍“編制為四個支隊,支隊等于旅。一支隊張(編者注:應是陳,指陳毅)、二支隊張鼎丞、三支隊云逸為妥,周士第如不來,周子昆改任支隊長。如何”?江北是高敬亭任第四支隊司令員,雖然人選不是項英提出的,但項英知道,一直按支隊司令員的要求在使用高敬亭。江南三個支隊司令員人選是項英提出的,顯然中央同意了。1937年12月28日,毛澤東即復電:“同意編支隊,云逸、子昆任支隊長。”項英在武漢時,與長江局領(lǐng)導致電中央,曾提出“為使葉挺及對外工作便利起見,擬以周子昆與周士第對調(diào),如同意即要子昆送過河換士第來新四軍”。這里提出周士第問題,是為照顧葉挺情緒。北伐戰(zhàn)爭中周士第是葉挺的參謀長,實際上周子昆也是葉挺的老部下,只是關(guān)系不近而已。但毛澤東顯然沒有同意,而是派了更加忠誠、與自己關(guān)系更密切的周子昆。1938年1月8日,陳、周、葉致電毛澤東,何應欽已核定新四軍編制,四個支隊司令人選照準。
第四,“高敬亭、傅秋濤、周駿鳴均已來漢,正在商討各種工作”。自然包括第四支隊領(lǐng)導班子之事,也包括傅秋濤的任職問題,傅秋濤任第一支隊副司令,所部編入第一支隊一團。1938年1月22日, 《中共中央代表團與長江中央局關(guān)于鄂豫皖工作的決議》 :“電中央,請求調(diào)戴季英同志到四支隊做政治工作?!薄八闹ш牻M織軍政委員會,擬以高敬亭、鄭位三、吳先元、鄭維孝、林維先、胡繼亭及政治部主任七人組織之,以高敬亭同志為主席,由軍政會討論決定后提交中央局批準?!贝骷居⑹歉呔赐さ睦仙霞?,應是滿足高敬亭的要求;周駿鳴任第四支隊第八團團長,所部也編入八團。這些都是“商討各種工作”的內(nèi)容。
深入各邊區(qū)傳達中央指示,指導游擊隊整編
1938年1月上中旬,東南分局在南昌正式成立,項英就任東南分局和軍分會書記,分局正式接手新四軍組建工作。
1937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代表團與中共中央長江局召開第一次聯(lián)席會,第一項議程就是討論新四軍問題,決定目前項英主要工作在軍隊方面;各地區(qū)紅軍游擊隊應迅速集中,并把部隊集中作為組建新四軍的突擊任務?!爸醒爰伴L江局給東南分局的任務”,“首先迅速集中部隊開往前線抗戰(zhàn)”。
“為了迅速集中部隊開往前線抗戰(zhàn)”,分局決定:項英與曾山到湘贛、粵贛等地,傳達分局指示和集中部隊開往前線;陳毅到皖浙贛動員集中部隊;派張云逸到閩贛、閩東、閩西南集中部隊,并委托閩西南派來的溫仰春及閩贛黃道、閩東葉飛回去傳達中央及長江局與分局指示。1938年1月10日,項英、陳毅、曾山等接見到南昌軍部報到的顧玉良、黃道、葉飛等,并聽取閩北、閩東與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和部隊下山情況,決定撤銷中共閩贛省委,成立中共閩浙贛特委,曾鏡冰任書記,黃道任東南分局宣傳部長兼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主任。2月28日,又派曾山往劉英處,動員部隊及傳達分局指示。項英在1月16日在南昌分別會見游擊區(qū)有關(guān)領(lǐng)導后,致信長江局和中共中央:“目前全部人員出動到各地動員部隊。”
隨后,各部集中開赴前線。第一支隊:以傅秋濤部為第一支隊第一團隊,以譚余保部贛南及汀瑞部隊合編為第二團隊,皖浙贛邊的部隊編為直屬大隊,以陳毅為司令,傅秋濤兼副司令。不久,湘贛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隊一大隊,后改為第一支隊二團一營。1938年2月,奉命開赴皖南抗日前線,譚余保等留在湘贛邊區(qū)堅持。
第二支隊:由閩西、閩粵邊、閩贛邊紅軍游擊隊組成,以張鼎丞、鄧子恢部為第三團隊,閩西南部為第四團隊,以張鼎丞為司令,譚震林為副司令。各部隊會師龍巖白土,組建支隊司令部。2月28日,曾山赴浙南,代表東南分局宣布:粟裕率領(lǐng)閩浙邊紅軍游擊隊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粟裕任副司令員;劉英留下,領(lǐng)導浙南斗爭。
第三支隊:1938年1月下旬,閩東葉飛到軍部接受任務后,閩東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葉飛,隨后從屏南雙溪、棠口出發(fā),奔赴抗日前線。2月9日,閩北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五團,團長饒守坤。2月25日,部隊奉命從石塘鎮(zhèn)出發(fā),到達浙江開化(當時計劃新四軍集中在開化),在華埠鎮(zhèn)與閩東紅軍游擊隊組成的第三支隊第六團會合。三支隊由張云逸兼司令。
第四支隊:以高敬亭部編為第七團隊,以周駿鳴部編為第八團隊,高敬亭任司令。1938年3月8日,新四軍第四支隊在七里坪召開東進抗日誓師大會。會后,東進皖中抗日。
1938年2月16日夜,就江西政局及部隊集中改編等工作,項英致信長江局并轉(zhuǎn)毛澤東、張聞天等,報告部隊改編情況:整編湘鄂贛邊傅秋濤部為第一團隊;湘贛及贛南合編為第二團隊;閩西張鼎丞部及閩粵邊、汀瑞邊合編為第三、第四團隊;黃道部編為第五團隊;閩東葉飛部編為第六團隊;鄂豫皖邊高敬亭部編為第七團隊;鄂豫邊周駿鳴部編為第八團隊。此外,浙南劉英部準備編入第二支隊,“爭取在抗戰(zhàn)中的大小勝利”。
4月中旬,新四軍在巖寺鮑家祠堂召開全軍(除江北第四支隊外)第一次營以上干部大會。會議由項英主持。陳毅代表東南分局、新四軍軍分會首先講話,介紹全國抗戰(zhàn)的基本形勢,國共合作的進展情況,并對新四軍的組建,尤其是對葉挺將軍就任新四軍軍長表示祝賀,要求大家團結(jié)一致,在東南分局及軍分會領(lǐng)導下,堅決執(zhí)行中共中央的正確路線,完成抗日救國大業(yè)。接著葉挺講話,隨后項英介紹新四軍組建的經(jīng)過和各支隊的整編情況,明確部隊面臨的任務。
在項英、陳毅等領(lǐng)導的東南分局努力下,南方紅軍游擊隊順利集中改編。
(編輯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