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成像相機(instantcamera)作為影像世界最令人迷戀的現(xiàn)代工業(yè)品,尤其在美國消費者心中,其地位可以媲美當年的可口可樂和福特汽車。寶麗來(Polaroid)相機在20世紀70年代的風靡程度,絲毫不亞于當今的iphone。據(jù)說,攝影師每年要消費約10億張寶麗來照片!時至今日,拍立得的魅力依舊不減當年,甚至不是短暫的“回光返照”,有著持續(xù)“照亮”影像世界的“魔力”。
回想寶麗來的創(chuàng)始人,他曾何等叱咤風云。一些人認為他是一個非傳統(tǒng)的思想家,而始料未及的是,他始終相信一種挑戰(zhàn)。也許這就是作為發(fā)明家、科學家、教育家以及寶麗來公司的創(chuàng)建者埃德溫·蘭德,發(fā)明“一次成像”攝影的理由。
1948年,由于渴望從藝術家角度觀察問題,蘭德聘請了著名風光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作為顧問,對工程師在實驗室里創(chuàng)造的照相機和膠卷進行測試和分析。他相信,藝術的探索要比公司技術人員的開發(fā)更有利于突破產品的限制,推動變革的需求——這才是科技領域的思想家所為。
安塞爾·亞當斯于是成為攝影名家中第一個用“一次成像”膠卷進行嘗試的大師,拍攝過家人、朋友、風景、植物以及動物,收集技術信息以支持寶麗來的試驗。在他的帶領下,一波名家如米諾·懷特、保爾·卡波尼格羅、威廉姆·克里夫特以及尼克·戴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都加入這一專家的隊伍。戴恩回憶當年被寶麗來雇用的場景:“我是在1956年加入了寶麗來的工作,在蘭德的SX-70實驗室里……我的工作面試以不同尋常的方式進行著。在那些年里,與復雜的申請手續(xù)不同的是,我的任務就是簡單地進行一個星期的拍攝。當我?guī)е掌貋頃r,蘭德博士的助手就將它們攤開在桌子上,給我一支黃色的記號筆,讓我標出所有知道的細節(jié),哪些是和攝影相關,哪些沒有關系。接著她和蘭德博士一起,看我的照片以及我所寫的細節(jié),并宣布我被雇用了。這時候從樓下的大廳里走來了安塞爾·亞當斯,這是一位令年輕攝影人敬畏的人物,他充滿活力地揮了揮手臂說:這真是一個好地方。然后就消失了。”亞當斯真的很喜歡寶麗來,他使用寶麗來200拍攝的《約塞米提,1955》一直留了下來,成為攝影史上的經典。
20世紀60年代后期,寶麗來收藏機構正式建立,這也是拍立得照片的魅力至今不減的“奠基石”。當時所獲得的照片在70年代超越了試驗和探索班子的領域——開始只是成立一個由志愿者參加的收藏委員會。到了80年代,志愿委員會被視覺經驗豐富的雇員和藝術專業(yè)人才所替代,其職責是和藝術家們及博物館一起工作,一直延續(xù)下來。越來越多攝影家使用寶麗來進行工作,公司收藏的照片數(shù)量不斷增加。早期的亞當斯、卡波尼格羅、克里夫特以及戴恩等人的黑白照片,受到風光攝影傳統(tǒng)的影響,成為收藏的基礎。接著,國際收藏的組成部分在原有模式上擴大了范圍,從公認的具有魅力的大師轉向在“一次成像”攝影上有創(chuàng)造力的新人新作。收藏進入了興旺期,既有和早期作品相呼應的傳統(tǒng)圖像,也有現(xiàn)代實驗性作品。當年的收藏機構最終擁有了23000幅照片,放置在馬薩諸塞州劍橋靠近公司總部的地方,并在巴黎等地有兩個博物館。這樣的收藏無疑提升了即時顯影在攝影人心中的地位,奠定了其“終生”榮耀。
當代攝影史上的大師們不管是商業(yè)的還是紀實的,似乎都和寶麗來有著不錯的“姻緣”——不是將寶麗來作為正式拍攝的測試,就是在一段時間里和寶麗來有過“熱戀”。赫爾穆特·紐頓當年有過一段名言:“如果我把相機放在腳架上,我站在鏡頭前,叫助手在某一個時刻按快門,按快門的是他,但這張照片仍是我的——因為我事前都用‘寶麗來’設計好了,如果我被天上掉下一塊石頭砸到,在靈魂歸西之際,助手按了快門,那可就妙了!如果我能站起來,看看這張照片,就更妙了。我不會拒絕這張照片的,因為是老天爺賜給我的石頭?!睂τ诩~頓而言,寶麗來就是他的話語權。
頗多爭議的美國攝影家羅伯特·梅普爾索普早期成名之作包括1500幅照片中無數(shù)身體影像,就是使用寶麗來相機和膠片,從1970年到1975年整整六年的拍攝。和他以后在工作室中嚴謹?shù)呐臄z方式不同,梅普爾索普的寶麗來作品有更多自發(fā)的隨意性。許多畫面具有意想不到的粗糙感和柔弱點,也有一些直接顯現(xiàn)后來優(yōu)雅的形式主義特點。相對于梅普爾索普最為經典的作品,這些具有“瑕疵”的作品,可以看出早期他對光線、構圖以及構成方面的個性,包括在文化和藝術環(huán)境影響下的藝術家成型過程。更重要的是,梅普爾索普通過寶麗來相機學會了如何看待攝影——這類相機提供了即時的滿足感,也點燃了他終身的熱情,從而使用照相機穿透外表的遮蔽,直抵錯綜復雜的內在世界。
生涯長達73年的安德烈·柯特茲,則是在晚年迷上了寶麗來SX-70相機。這臺相機是著名音樂家、攝影家和收藏家格拉漢·納什送給他的禮物。后來柯特茲得到了寶麗來公司的永久支持,提供照相機和膠片——成為寶麗來公司資助著名攝影家的計劃之一。他最著名的留存,就是從寶麗來攝影中寄托對曾經一起生活40多年的妻子伊麗莎白的懷念。重新審視柯特茲這些寶麗來作品,可以找到意想不到的誘惑力,包括光線、構成乃至影像的深度。尤其是從中透露出來的內省、鄉(xiāng)愁以及對過去所擁有的渴望,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
美國著名攝影家羅伯特·弗蘭克也曾挖掘出寶麗來的魅力——80歲高齡的他才有時間集中精力整理出版他的新書《再現(xiàn)》(ComeAgain)。這是一本很獨特的書,畫面中拍攝于1991年貝魯特的照片,拼貼在一本速寫本上——印刷品則試圖成為這本速寫本的摹本。那一年,弗蘭克被邀請去拍攝在黎巴嫩內戰(zhàn)(這場內戰(zhàn)從1975年一直延續(xù)到1990年)中被摧毀的令人慘不忍睹的貝魯特城市景觀。當時一起同去的五位攝影家在1992年共同出版了一本書《貝魯特中心區(qū)》。然而就在這次拍攝過程中,他留下了一些使用寶麗來拍攝的廢墟影像,回家后一直放在工作室里。如今我們看到的這本使用拍立得媒介完成的影集,不僅選擇了拼貼的手法,而且完全還原了在速寫本上的原生狀態(tài),讓歷史的懷舊感力透紙背——很少有人想到這只是由一些放置了10多年已經發(fā)黃的相紙拼貼而成。蘭德先生也許不會想到,他發(fā)明的相機會被弗蘭克如此“糟蹋”,讓人在錯位中聯(lián)想到一個時代的錯位,或者,讓寶麗來玩出了“浴火重生”的意味。
著名電影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鮮為人知的攝影愛好——經常不離手的寶麗來。他的朋友描述說:“在我1977年莫斯科的婚禮上,塔可夫斯基手上拿著一臺寶麗來相機,他很快樂地擺弄這臺新到手的機器。他和電影導演米切朗基羅·安東尼奧尼是我的婚禮見證人,根據(jù)當?shù)氐牧曀?,他們?yōu)槲业幕槎Y音樂選擇了《藍色多瑙河》?!卑矕|尼奧尼在那時也拍攝了很多照片,而塔可夫斯基的目的更為明確,就是希望通過照相機留下眼前的一切,于是才選擇迅捷的即時成像相機。有評論說:“非常獨特……照片中構成的光線和色彩也許只有荷蘭畫家、被譽為用光大師的約翰尼斯·維米爾的繪畫可與之媲美。這本畫冊真是一顆貨真價實的寶石。”
可見,拍立得的“誘惑”無處不在,當年受到每一款拍立得產品發(fā)明的刺激,天才的藝術家一直在尋求新奇的和不同尋常的方式表達他們對“一次成像”作品的視覺喜好。時至今日,拍立得的成長,也一直得益于新技術的應用和研發(fā),盡管受到了數(shù)碼技術的“沉重打擊”也在所不惜。好在拍立得已經由經典相機轉型為一種攝影次文化:古董造型的機身、黃褐色的照片、照片四邊寬大的白框……在復古風潮下,拍立得照片依然以其可見可得、不可復制的特性贏得當代攝影人的“歡心”。誰說拍立得的“復活”已經成為逝去的“神話”,誰說其輝煌只能在當年大師的作品中一窺“神奇”?拍立得依舊魅力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