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譜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于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shù)。不同行當?shù)哪樧V,各有其獨特之處?!吧薄暗钡拿娌繆y容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潔面”?!皟粜小迸c“丑行”的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重施油彩,圖案復雜,故稱“花臉”。而“丑”則是在鼻梁處抹一小塊白粉,又稱“小花臉”。
臉譜的起源
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就有“代面”(“假面歌舞”)的出現(xiàn),這里的“代面”指的正是臉譜。貴州的“儺戲”面具就是臉譜的活化石。古蜀遺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幾十個青銅面具,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蜀王魚鳧舉行祭祀禮儀時的用品。北齊蘭陵王長恭,相貌俊美、性情勇猛、武功高強,他打仗時會帶上面具,以助其威。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這是齊人表演蘭陵王戴面具擊敵樂舞的記載。后來,隨著中國戲曲藝術(shù)的發(fā)展,戴面具演戲越來越不利于演員呈現(xiàn)面部的表情,藝人們就用粉墨、油彩、鍋煙子等直接在臉上勾畫,臉譜這一藝術(shù)形式由此誕生。孟郊的《弦歌行》中“驅(qū)攤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就記載了唐人用染涂臉面來象征鬼神的演出行為。
臉譜雖起源于戲劇舞臺,卻獨立于戲劇之外,被世人稱作“國粹中的‘國粹’”。
臉譜的特點及類型
臉譜多根據(jù)劇情需要,通過化妝夸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紋理,表現(xiàn)劇中人物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具有寓意褒貶、分善惡、辨忠奸的藝術(shù)功能;同時,臉譜還是一種裝飾化的圖案,將點、線、形、色有機地組合起來,醒目而傳神地表現(xiàn)了戲劇人物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特征,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創(chuàng)造精神。
根據(jù)著色方式,臉譜主要分為揉、勾、抹、破四種類型——
1.揉臉:以整色為主,加重五官紋理,是十分古老的臉譜形式。
2.勾臉:色彩絢麗,圖案豐富,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
3.抹臉: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了奸詐之人的本性。
4.破臉:左右臉不對稱,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據(jù)臉譜的圖案排列,臉譜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整臉:即利用雙眉把臉分為額和面兩個部分的臉譜。
三塊瓦臉:在整臉的基礎上利用口鼻,把面部分為左右的臉譜。
花三塊瓦臉:即把三塊瓦臉的分界邊緣藝術(shù)化,加上各式圖案的臉譜。
碎臉:三塊瓦臉的變種,其分界邊緣花形極大,破壞了原有的輪廓。
臉譜雖來源于生活,卻又是對實際生活的放大、夸張。演義小說和說唱藝術(shù)對歷史人物的夸張、形象的描寫,同樣是京劇臉譜的依據(jù)。如關羽的丹鳳眼、臥蠶眉,張飛的豹頭環(huán)眼,趙匡胤的面如重棗等,所有的這些描寫,都被戲曲化妝吸取下來,在京劇舞臺上的表現(xiàn)尤為突出。
臉譜的圖案
按照面部特征,臉譜大體上可分為額頭圖、眉型圖、眼眶圖、鼻窩圖、嘴叉圖、嘴下圖。每個部位的圖案都變化多端,有規(guī)律而無定論。如:包拯額頭繪有白色月牙,表示其清正廉潔。孟良額頭繪有紅葫蘆,示意此人愛喝酒。聞仲、楊戩畫有三眼,來源于古代傳說。巨靈、煞神、金錢豹有多張臉,凸顯其神鬼妖的特色。楊七郎額頭有一繁體“虎”,顯示其勇猛無敵。姜維額頭畫有陰陽圖,表示其神機妙算。夏侯惇眼眶受過箭傷,故畫紅點表示。竇爾敦、典韋等人的臉譜上均繪有其最擅長的兵器圖案等。
臉譜的色彩寓意
一般情況下,紅色代表著忠誠、勇敢和正直,這種顏色常見于忠臣良將或英雄豪杰的角色,如關羽、岳飛等。黑色臉譜則代表著剛正不阿、嚴肅威猛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尉遲恭等。黑色的臉譜線條粗獷,給人莊重、威嚴的感覺。白色通常用來表現(xiàn)陰險狡詐、兇狠殘暴的角色,如曹操、秦檜等。白色的色調(diào)和簡潔的線條強化了這些角色的負面特質(zhì),使他們在舞臺上更具威懾力。藍色和綠色臉譜則常用于刻畫性格復雜或帶有神秘色彩的角色。其中,藍色臉譜常用于表現(xiàn)剛愎自用、性情古怪的人物,如竇爾敦;綠色臉譜則多用于描繪鬼怪、妖精等超自然角色,如鐘馗。除了以上幾種常見的顏色外,還有黃色、紫色、金銀色等臉譜。黃色臉譜通常代表兇猛殘暴但又有些愚蠢的角色,如牛魔王;紫色臉譜則多用于表現(xiàn)富有權(quán)勢但性格復雜的角色,如楊戩;金銀色臉譜則多用于神仙等角色,以體現(xiàn)其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
在臉譜的世界里,顏色不僅僅是一種視覺符號,更是一種情感和思想的載體,它們以獨特的語言,講述著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
臉譜文化的傳承
京劇臉譜是一種寫意和夸張的藝術(shù),在吸收各地地方戲劇臉譜特點的基礎上,經(jīng)過一代代京劇演員的探索和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1973年出生在戲曲世家的楊強,自幼學習京劇表演,曾是專業(yè)的京劇演員。在多年的舞臺表演經(jīng)歷中,他感悟到了京劇臉譜繪畫藝術(shù)的精妙。2006年,楊強拜京劇翁派臉譜畫家田有亮為師,開始鉆研京劇臉譜繪畫,并成為北京市石景山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京劇臉譜(翁派)繪畫技法”的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
翁派京劇臉譜繪畫技藝起源于京劇舞臺,卻獨立于戲曲之外,既可用于舞臺表演,也可作為繪畫風格。楊強在熟練掌握翁派繪畫技法的基礎上,既尊重人物原貌,也用夸張的手法,巧妙地將人物的身份、相貌和性格特點表現(xiàn)出來,繪制手法不斷地向多元化發(fā)展。
目前,在北京市石景山區(qū)文化館從事京劇推廣工作的楊強,常年堅持深入學校、社區(qū)推廣、教授京劇表演以及京劇臉譜藝術(shù),為石景山區(qū)培養(yǎng)了大批各年齡段的京劇藝術(shù)愛好者和臉譜繪畫愛好者。
(選自“光明網(wǎng)”2025年1月9日,原文為《楊強:匠心傳承京劇臉譜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