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國內(nèi)還有一座按哪吒形象設(shè)計的古城——“八臂哪吒城”。
老北京人都說,這里是一座八臂哪吒城。聽起來讓人一頭霧水,但他們世世代代都相信這一點。其中有一則流傳很久、引人入勝的傳說。
一
據(jù)說早年間,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北部邊防,打算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順天府,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建新都城,首先需要設(shè)計畫圖,這可是件大事,朱棣就派工部的大臣去。這時工部大員們慌了,趕忙奏明皇帝說,這塊地方原來是個苦海,經(jīng)常發(fā)洪水,應(yīng)該找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人”,才能建好都城。
民間傳說,明成祖派大軍師劉伯溫和二軍師姚廣孝一起前往,負責設(shè)計新都城。真實的情況是,據(jù)《明實錄》記載,劉伯溫卒于洪武八年(1375),早于永樂遷都(1421),其參與北京規(guī)劃系民間杜撰。姚廣孝主持修訂《永樂大典》中《順天府志》,參與天壇圜丘的堪輿定位,其佛教背景使得傳說中融入宗教元素。
當然,前話已說這是老北京人相信的傳說,看官看個熱鬧即可。言歸正傳,“劉姚”二人領(lǐng)了圣旨,就到了順天府,查看地形。據(jù)當?shù)貍髡f,此地之所以洪災(zāi)不斷,是因為這里是九龍口,地底下還盤踞著九條惡龍在興風作浪。劉伯溫和姚廣孝為了搞清楚引發(fā)洪災(zāi)的原因,就天天出去勘察地形,琢磨著怎么才能疏通水道,不讓“惡龍搗亂”。
都城的設(shè)計是非常復(fù)雜的。一連三天,兩人腦子里都在想著畫圖的事,卻如老虎吃天——無從下口。后來劉伯溫實在熬不住,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忽然,他聽到有個聲音好像在說:“照著我畫,照著我畫!”醒來一看,卻什么都沒有。
第二天夜里,劉伯溫又做了類似的夢,不過這次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紅孩子,那模樣很有趣:頭上梳著小抓髻,穿著紅襖、紅短褲,半截腿露著,光著腳丫。這件紅襖很像荷葉邊的披肩,肩膀兩邊有軟綢子鑲的浮邊,風一吹好像幾條臂膀。紅孩子剛說完幾句話,就不見了蹤影。
第三天夜里,劉伯溫又夢見那個紅孩子邊跑邊和他說話,仔細一聽,話音仍然是說:“照著我畫,照著我畫!”劉伯溫醒來后,想起夢中的情景,眼前出現(xiàn)了一些古籍中描述的哪吒,心想只有八臂哪吒才能降服得了惡龍。于是突發(fā)靈感,按照哪吒的形象來設(shè)計都城!
有趣的是,劉伯溫并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姚廣孝。而是對他說,既然咱倆看了地形,也選好了城址,就把京都的設(shè)計圖畫出來吧。
于是兩人就凝神靜思,各自照著想象中的模樣畫起來。劉伯溫先從哪吒的頭畫起,然后畫胳膊、腿。姚廣孝也從頭一筆一筆地畫了起來。當畫到最后一筆時,忽然吹來一股風,把畫紙的一個角吹起來,不經(jīng)意中,姚廣孝就隨手畫了一筆。
二
劉伯溫和姚廣孝都畫完了,當場交換了圖樣。兩人一看彼此的圖都頗感驚訝,然后又同時笑起來,原來兩張圖竟有幾分相似之處,都是“八臂哪吒城”,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劉伯溫不知道的是,其實姚廣孝也做了和自己一樣的夢,也是按照八臂哪吒的形象來設(shè)計圖紙的。只是他畫的圖西北角上往里斜了一塊,也就是城西北缺一角。
其間姚廣孝問劉伯溫,為啥要把它叫“八臂哪吒城”?劉伯溫解釋說:“這正南中間的一座門,叫正陽門,是哪吒的腦袋;甕城東西閘門,就是哪吒的耳朵;正陽門里的兩眼井,就好似哪吒的眼睛;正陽門東邊的崇文門、東便門及東北面的朝陽門、東直門,是哪吒半邊身子的四臂;正陽門西邊的宣武門、西便門及西北面的阜成門、西直門,是哪吒另半邊身子的四臂;北面城墻東側(cè)的安定門、西側(cè)的德勝門,是哪吒的兩只腳?!奔热荒倪干眢w都有了,那他的五臟呢?劉伯溫說:“那紫禁城就是五臟。”
后來劉伯溫拿起圖紙,指著姚廣孝畫斜的那一筆說:“這就是個明顯的瑕疵了,好好的都城哪能缺一角呢?”姚廣孝趕忙辯解說:“大軍師有所不知,古籍上畫的哪吒,就是缺一個角。”劉伯溫還是覺得不妥。
后來兩人只好拿著各自的圖樣去見明成祖,請他定奪。朱棣一看這個“八臂哪吒城”的設(shè)計圖紙,大喜過望,說:“此城正中朕意?!眲⒉疁貑枺骸盎噬?,那修城時,以哪個圖為準呢?”朱棣說:“東城照你的修,西城照姚廣孝的修?!?/p>
有趣的是,姚廣孝因為不愿跟劉伯溫一塊兒修城,就出家當了和尚,法號叫道衍。而劉伯溫,就照著兩個人的圖紙,開始修建八臂北京城。城修好后,一看姚廣孝畫斜的那一筆,正好是德勝門城墻往西與西直門城墻往北的交接處,抹去一個角。而被風吹起的那個角,就在積水潭。
20世紀60年代,北京城墻沒拆那會兒,城西北角就是斜的,缺一個角。據(jù)王燦熾《北京城墻存廢記》記載,西北城墻斜角(今西直門—德勝門段)實為避讓積水潭水域(元大都漕運終點),明代沿用此設(shè)計,卻被民間附會為“哪吒衣襟被風吹卷”。1969年北京城墻拆除后,德勝門和西直門也只留下了地名。沒有城墻的存在,也就沒有缺角這一說了。
三
劉伯溫與姚廣孝依著哪吒的模樣,畫出了北京“八臂哪吒城”的故事,世代流傳,成為北京的標志性民間傳說。哪吒也被視為北京城的保護神。
其實,把北京比喻為“哪吒城”,元末已有傳播。元末詩人張昱在《輦下曲》中說:“大都周遭十一門,草苫土筑哪吒城。讖言若以磚石裹,長似天王衣甲兵。”首次將元大都(今北京)十一城門與哪吒“三頭六臂兩足”的形象相關(guān)聯(lián)。明代筆記《農(nóng)田余話》說得更明白:“燕城,系劉太保定制,凡十一門,作哪吒神三頭六臂兩足。世祖庚申即位,到國亡于戊申己酉之間,經(jīng)一百一十年也?!边M一步賦予城市規(guī)劃以神格化色彩。
文史專家鄧云鄉(xiāng)說:“明清以來,民間傳說把八臂哪吒城演義成十分離奇的故事,不但在北京民間流傳,而且輾轉(zhuǎn)傳到外國,在法籍傳教士的著作里,也說得有來有去。”
近代完整的哪吒城傳說,出自曲藝說唱,于1957年經(jīng)作家金受申整理擴散。當時,金受申在所著《北京的傳說》一書中,講述了“八臂哪吒城”的由來,書中稱老北京民間傳說中的八臂哪吒城,就是為了鎮(zhèn)壓惡龍而建造的象征性地標,由此將八臂哪吒作為北京城的保護神。2023年,國內(nèi)還制作了動畫電影《八臂哪吒城的傳說》。
劉伯溫與姚廣孝設(shè)計八臂哪吒城的傳說,本質(zhì)是集體記憶對城市空間的詩意闡釋。它通過將工程技術(shù)神格化、歷史人物傳奇化,構(gòu)建了北京城的文化身份認同。這不僅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的重視,更具有濃厚的民俗文化價值,代表了北京城百姓對祖先智慧的崇敬。如今,“八臂哪吒城”從物質(zhì)實體轉(zhuǎn)為文化符號:德勝門箭樓、正陽門城樓作為地標遺存,與地鐵2號線(沿明城墻走向)共同構(gòu)成“哪吒脈絡(luò)”。
曾經(jīng)的傳說提示我們,保護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不僅需要留存故事文本,更需要激活其“空間敘事”功能,讓哪吒的“八臂”化作胡同導覽路線,讓“五臟”成為北京中軸線上的獨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