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中國七大河流之一,是中國華北地區(qū)最大的水系,古時統(tǒng)稱“九河”。它自山西長子縣發(fā)鳩山靈湫廟下的清泉奔流而下,蜿蜒流淌1000多千米來到天津,與桑干河、滹沱河、拒馬河、滏陽河、漳河、衛(wèi)河……計300多條河流相遇,形成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五大支流,匯聚天津三岔河口,成為海河干流,在塘沽的大沽口入海。海河流域,東臨渤海灣,西倚太行山,南臨黃河,北接蒙古高原,流域面積32.06萬平方千米。
北宋初年,天津中部地區(qū)是武清雍奴藪的一部分?!哆|史·地理志》記載:“武清縣(武清區(qū)),前漢雍奴縣,屬漁陽郡?!此?jīng)注〉,雍奴者,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唐天寶初改武清。在京東南一百五十里。戶一萬?!薄段浣?jīng)總要》記載:“(霸州)然瀕海斥鹵,地形沮洳,東北近三百里,野無所掠。”雍奴藪西起河北霸州信安鎮(zhèn),南到天津津南雙港鎮(zhèn),北至寶坻城區(qū),東南至三會??冢ń裉旖驏|麗區(qū)軍糧城鎮(zhèn)和津南區(qū)雙河橋鎮(zhèn)西泥沽之間)與渤海相通。雍奴藪南北長10千米至80千米、東西長近80千米。御河、滹沱河、拒馬河、盧溝河、潞水分別從南、西、北匯入雍奴藪。海潮沿雍奴藪溯水而上,武清城每日潮汐兩至。同時,雍奴藪也是宋、遼在天津地區(qū)的天然邊界,與上游的拒馬河統(tǒng)稱界河。界河以北屬遼析津府武清縣,南岸是北宋乾寧軍。北宋設三女寨(今天津西青區(qū)大寺鎮(zhèn)街道西三合村附近)、泥沽寨(今天津津南區(qū)雙橋河鎮(zhèn)西泥沽村附近)、鮫臍鋪(今津南區(qū)葛沽鎮(zhèn)附近)等軍事?lián)c,與遼對峙?!端问贰ち袀鳌酚涊d,北宋名將李繼宣“又率兵捍契丹于乾寧泥沽海口”。《武經(jīng)總要》記載:“泥沽寨,東至鮫臍鋪十里,北至界梁河?!辈浑y看出,海河的形成與北宋黃河有關。《宋史·河渠志》記載,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癸酉,河決商胡?!薄胺捍竺?、恩、冀、深、瀛、永靜等州軍”“皇祐元年(1049年)三月,河合永濟渠注乾寧軍”。商胡埽即今河南省濮陽縣柳屯鎮(zhèn)欒昌湖村附近。商胡決口,北宋黃河改道天津入海,先后有界河、金鐘河和海河3條河道。
界河故道(1049—1081年)。北宋初年的天津界河季節(jié)性強,豐水期其與雍奴藪連成一體,河道不太明顯。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黃河沖入界河,洪水挾帶泥沙快速下泄,形成的異重流借水流動力拉深河道,造成界河在入海口大面積侵蝕、坍塌,沖刷出黃河的界河河道。如黃河壺口瀑布就因河水的沖刷,不斷上移。據(jù)《尚書·禹貢》記載,約在公元前770年,壺口緊連著孟門,而現(xiàn)在壺口卻在孟門上游的3000米處。又如黃河調(diào)水調(diào)沙實驗,通過水庫大量泄水,以較大的流量集中下泄,泥沙俱下形成人造洪峰,加大對下游河床的沖刷,20多年來,黃河下游過流流量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現(xiàn)在的5000立方米每秒。界河從靜海獨流鎮(zhèn),沿西青辛口鎮(zhèn)沙窩村、前三合村,經(jīng)津南雙港鎮(zhèn),在西泥沽村附近入海?!端问贰ず忧尽酚涊d,“自黃河行流之后,今闊至五百四十步,次亦三二百步,深者三丈五尺,次亦二丈”“其近??陂熈甙俨?,深八九丈”。
子牙河—金鐘河故道(1081—1122年)。黃河30余年斷斷續(xù)續(xù)的行水,尤其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堵閉北流,界河河道嚴重淤積。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黃河主溜重返天津,界河行水不暢,黃河在獨流鎮(zhèn)決口,挾御河、界河劈地北上。因天津地勢西北高揚,黃河在楊柳青鎮(zhèn)附近逐漸向東北方向移動,到達河北區(qū)堤頭大街,裹挾潞水沿新開河向東北狂飆,由于地勢漸高,黃河主溜不斷由東北向東南方向移動,逐漸由今子牙河遷徙到今南運河,沿獅子林大街,經(jīng)小樹林、王串場、大畢莊、歡坨、劉快莊、七里海,在塘沽北塘入海。界河在左岸自成河道,匯集潞水在寧園附近南下與黃河主溜匯流,形成南運河—金鐘河河道?!端问贰ず忧尽酚涊d:“自元豐四年(1081年)河出大吳,一向就下,沖入界河,行流勢如傾建。經(jīng)今八年,不舍晝夜,沖刷界河,兩岸日漸開闊,連底成空,趨海之勢甚迅。”
南運河—海河故道(約1122—1128年)。金鐘黃河行水40余年,特別是北宋政和年間陜甘地區(qū)連年干旱,黃河流量明顯減小,河道淤積。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黃河水漲,金鐘黃河行水不暢。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黃河在今獅子林橋附近決口,主溜慣性向東南沖出,由于左岸是黃河金鐘河故道,地勢較高,主溜逐漸向西南移動。界河、潞水在曹園附近南下與黃河匯流,形成北宋黃河的海河河道。黃河在今津南雙港鎮(zhèn)附近沖入界河故道,沖刷河道并不斷沖越右岸,地勢漸次抬高,黃河不得不一次次掉轉(zhuǎn)回頭,形成了雙灣、白塘口灣和咸水沽灣等彎道,在大沽口入海。
初步推斷,3個河道分別行水約20年、42年和6年。
史志記載。《宋史·河渠志》記載,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六月,戶部侍郎蘇轍在上疏中提及黃河“??诔銎醯そ缰小?;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北宋尚書省官員和吏部侍郎范百祿都曾提到黃河在遼境入海,“百祿等言:‘其界河向去只有深淵,加以朝夕海潮往來渲蕩,必無淺淀,河尾安得直注北界’”。北宋黃河大吳決口,黃河改在遼境入海。北宋大觀四年(1110年),“六月己卯,都水使者吳玠言:‘自元豐間小吳口決,北流入御河,下合西山諸水,至清州獨流寨三叉(岔)口(今獅子林橋附近)入?!薄1彼握土辏?116年),“四月辛卯,高陽關路安撫使吳玠言冀州棗強縣黃河清,詔許稱賀”“十月辛卯,蔡京等言:‘冀州河清,乞拜表稱賀。’”。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春,河水上漲。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六月,河溢冀州信都;十一月,河決清河埽。說明黃河主溜仍走金鐘河道,河道淤積,排泄不暢,造成上游決溢。北宋設都水監(jiān)、埽所、鋪等從岸邊到東京汴梁的黃河管理機構。同時,界河南岸常年駐軍。黃河如在1122年前回歸界河,北宋史書中應有所記述。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率20萬大軍與金兵合圍伐遼,界河沿線寨鋪軍兵調(diào)往白溝前線,遼軍西遷,宋軍兵敗,金兵二圍汴梁,1127年北宋滅亡。黃河改道與否雖無人顧及,但現(xiàn)有的宋遼金史及地方志中沒有黃河決溢的相關記載,說明黃河下游河道通暢。由此推斷,金鐘黃河于1122年左右改道海河。
按天津海河兩岸的地勢研判。天津河北區(qū)、河東區(qū)地處北宋黃河金鐘河河道、海河河道沖積扇的疊加區(qū),“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衛(wèi)”,金設直沽寨,元為海津鎮(zhèn),成為天津城區(qū)最早的人類聚落。1939年8月,華北地區(qū)普降暴雨,海河流域洪水猛漲。8月20日15時,天津陳塘莊大埝崩決;17時,海河右岸一片澤國,天津百貨大樓地區(qū)水深已達1.3米。而海河左岸的河北、河東地區(qū)直到8月30日才有部分地區(qū)受淹,主要就是因為海河左岸海拔比右岸高出近2米。可以推斷,黃河獅子林橋附近決口,洪水向東南方向快速下泄,主溜由東南方向不斷向南移動,河道左岸不斷淤積,主河道水流湍急,海河右岸保持了原生態(tài)。因沒有被北宋黃河洪水侵襲,今天的寶坻黃莊洼海拔僅0.5米左右,河西梅江地區(qū)只有1米左右,留下了著名的西開洼、南開洼?,F(xiàn)在的南京路、五大道地區(qū)也是經(jīng)多次吹填,僅1911年海河第4次裁彎取直,英、德租界平均墊高1.4米和2.6米。
從海河行船的實踐印證。隋唐時期,陜甘地區(qū)過度開發(fā),水土流失嚴重。北宋“黃河斗水,泥居其七”,決口頻繁。北宋167年中就有66年決口165處,大的改道就有6次?!端问贰ず忧尽酚涊d,黃河橫隴河道行水10年,“橫隴之水,又自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高民屋殆逾丈”,下游嚴重淤積,造成黃河在上游決口。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橫隴埽決口、北宋慶歷八年(1048年)商胡決口、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河北第六埽決口、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曹村決口、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大吳口決口、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內(nèi)黃決口,間隔大都在15年左右,地點則不斷上移。清光緒七年(1881年),直隸總督李鴻章言:“近畿水利,受病過深,凡永定、大清、滹沱、北運、南運五大河,及附麗之六十余支河,原有閘壩堤埝,無一不壞,減河引河,無一不塞,而節(jié)宣諸水之南泊、北泊、東淀、西淀,早被濁流填淤,僅恃天津三岔口一線海河,迤邐出口?!?914年7月,載重3000噸、吃水4.58米的大型貨輪——昌升號到達海河紫竹林港,說明歷經(jīng)800年,海河河道還沒有形成嚴重的淤積。因此,海河作為黃河主干道行水時間在5年左右。
考古證實。據(jù)考證,泥沽寨建立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今軍寨斥候等設施無存,寨墻已平,夯土墻基被埋于地下,呈長方形土臺,東西長220米,南北寬180米,總面積3.96萬平方米,高出附近地面2米至3米。在此處曾采集到宋代米黃釉面瓷片、白瓷片。村南發(fā)現(xiàn)古墓葬,出土祥符、元祐年間銅錢和陶器等文物。1997年11月,在三合村宋代三女寨遺址西北200米處,村民挖出沉積泥沙河道寬約400米,與《宋史·河渠志》“三女寨以西闊三四百步”記載相吻合,專家確認這是當年黃河河道遺址。2021年,在天津軍糧城鎮(zhèn)劉家臺子村,考古發(fā)現(xiàn)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唐代大型夯土臺基和一處唐代制鹽作坊區(qū)。遺址清理出灰坑、灰溝、灶、井、窯、車轍等200余處遺跡,出土一大批陶器、板瓦、銅錢等唐代器物。天妃宮遺址、軍糧城遺址考古也證明,天津北宋黃泛區(qū)海拔增高1米左右,一些地方多達4米。
陶淵明“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保鲎浴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又北二百里,曰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木,有鳥焉。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精衛(wèi)靈湫廟下的涓涓細流,發(fā)育起龐大的水系,海河流域如同一把巨大的扇子,5大支流斜鋪于上游,72千米的海河干流恰如扇柄。正是在這把巨扇之上,阪泉大戰(zhàn)、逐鹿之戰(zhàn)、顓頊共工之戰(zhàn)、鳴條山之戰(zhàn)、牧野之戰(zhàn)、平津戰(zhàn)役,拉開時代更替的序幕;顓頊帝丘、商朝殷墟、趙都邯鄲、燕國都城、中山靈壽、三國鄴城、遼金南京、元大都以及明清的北京皇城,展示著中華文明5000年的崛起和繁盛。黃河“善淤、善決、善徙”,不知吞噬、再生了多少條河流。界河黃河勾勒出海河的雛形,金鐘黃河蕩平了雍奴藪的鹵洫、渟子,堆積起塘沽陸地。1122年黃河獅子林橋決口,在大沽口入海,全程1122千米,成為精衛(wèi)填海的收官之作。寬闊的河道、豐厚的泥沙,漕運、鹽業(yè)成為天津興盛的支柱,天津也是近代人類寓言史上滄海變桑田的完美見證。1128年,黃河改道南下,海河成為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完整地保留黃河河道原貌的黃河故道,在近900年的歷史長河中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北宋黃河寬闊的故道,奠定了金元明清三岔河口漕運中心的地位。明永樂元年(1403年),設天津衛(wèi),袁黃、徐光啟“南稻北植,以水壓堿”小站稻改,天津成為北方最早的“魚米之鄉(xiāng)”。清康熙《天津衛(wèi)志》記載,天津衛(wèi)“設立僅三百年,其中大小衙門及寺觀、宮廟、庵祠、牌坊之麗,洵稱壯觀,巍然一大都會也”。1873年,天津開辟海外航線,現(xiàn)代化的貨輪通過海河直達三岔河口,成為中國北方最忙碌的黃金水道,創(chuàng)造驚人的財富神話,為近代天津資本主義發(fā)展和洋務運動提供了機遇。1894年,天津港到港船舶678艘次,躍居全國洋貨進出口第二大港。今天的天津港是世界航道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港。
海河在金元時期稱直沽河、大沽河?!昂:印弊钤缫娪诿魅f歷四十一年(1613年)徐光啟的《糞壅規(guī)則》中,清康熙中葉,界河、直沽河名字才為海河所替代?!昂:痈闪鳌笔状卧?966年的《海河流域防洪規(guī)劃(草案)》中使用。海河干流河身迂回,類似羊腸,有大直沽、咸水沽、塘沽等72沽。沽,從水,表示與水有關。沽在天津有獨特的含義,是三面環(huán)水的高地。海河為新時代天津的發(fā)展賦予了新的動能。海河之上百座橋梁,神姿各異,互為風景:永樂橋是天津地標,獅子林橋、大光明橋是網(wǎng)紅打卡地,夜晚的解放橋游人如織,彩虹橋與兩岸建筑交相輝映。海河可與上海的外灘、廣州的小蠻腰和法國的塞納河媲美。
九曲黃河,奔騰不息,百折不撓,兼收并蓄。九河下梢,南北交匯,融合包容,湯湯入海。北京首善之區(qū)、國際交流中心,世界一流大都市;雄安科技之城、數(shù)字之城,未來之城;作為全國重要的制造、生物、航天基地,天津地負海涵,活力澎湃。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面朝大海的海河兒女,奮楫逐浪,筑夢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