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學五年級時,班上有個同學叫全福,他家閣樓上,藏有一套《三國演義》連環(huán)畫。從《桃園結(jié)義》到《三國歸晉》,整整60本,新嶄嶄的,輕輕一翻,淡淡的墨香水紋一樣泛開來,醒目,醒心。這小人書可金貴,他只讓我中午趁他吃飯的間隙看一會兒。
一到他家,“噔噔噔”沖上閣樓,搶過一本小人書,就著亮瓦灑下的光,盤腿坐下,剎那物我兩忘。桃園三結(jié)義、孟德獻刀、三英戰(zhàn)呂布、火燒赤壁……這些個圖片和故事太精彩,我翻看著,心怦怦直跳,紅臉的關(guān)羽、黑臉的張飛、儒雅的周瑜、神機妙算的孔明……我目不暇接,常常嘿嘿樂出聲。
周末,班里有個講故事大賽,徐老師問誰愿意上臺給大家講個故事,眾人大眼瞪小眼,皆不說話。只有我氣定神閑,徐老師便點名讓我去講,這不剛打瞌睡就有人遞枕頭嘛!我上臺清了清嗓子,開始講小人書《虎牢關(guān)》里三英戰(zhàn)呂布的故事。
呂布乍一出場,頭戴三叉束發(fā)紫金冠,身披獸面吞頭連環(huán)鎧,掌中一桿方天畫戟,弓箭隨身,坐下一匹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神勇無比,殺得十八路諸侯聞風喪膽、屁滾尿流……
一眾同學早抬起頭,笑出了聲。我的聲音越來越大,那圖畫里的人物、盔甲、旗幟、兵器、馬匹,一個個、一幅幅、一件件,如看電影一樣在眼前奔涌。
呂布砍瓜切菜,連斬數(shù)將,正催馬追趕北平太守公孫瓚,赤兔馬飛奔起來像一團火,堪堪趕上,那方天畫戟直在公孫瓚后心弄影。忽然,諸侯陣中閃出一騎,黑人黑馬,豹頭環(huán)眼,聲如驚雷: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翼德在此。說著,挺丈八蛇矛,哇哇大叫,與呂布戰(zhàn)在一處……
我說得興起,仿佛自己就是那張飛,仿佛丈八蛇矛握在自己手中,我咬緊牙關(guān),瞪圓雙眼,恨不能一矛挑翻呂布。
除了我指手畫腳的演講,教室里再沒一丁點兒聲響,窗外的風也偃旗息鼓了,一顆顆小腦袋全高仰起來,他們從未如此近距離地聽過如此精彩、如此夸張的故事,恨不能將耳朵豎上頭頂,連呼吸也小心翼翼的,生怕一聲咳嗽,一個噴嚏,就會驚擾了我的演說。
下課鈴響,我終于講完了,講得氣喘吁吁、滿臉通紅。大家一動不動坐著,木雕泥塑一樣。好!徐老師大喊一聲,帶頭鼓起掌來,剎那,掌聲驚濤一樣,將我活生生吞沒。
年紀稍長,我迷上了《三國演義》原著,看得沉醉,飯都沒工夫吃,就此愛上了文學。成年后,我開始嘗試著寫作,因語言精練,漸漸能在報刊上發(fā)表一兩篇短文,漸漸可以發(fā)表中短篇小說,最后,還成了報社的文學副刊編輯。這一切,皆感謝少時看過的小人書給我的營養(yǎng)。
(作者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潛山市作協(xié)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