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立冬,便到了農(nóng)家炒米季。
從地里收上來的糯谷經(jīng)過反復(fù)晾曬、脫粒后,白花花的糯米便進了米缸。擇一吉日,母親將糯米泡水、洗凈、入籠,再一籠籠蒸出來。白花花的軟與糯,在大白瓷碗里泛著光。一碗糯米飯配什么菜都好吃——豆腐炒蒜苗、韭黃炒雞蛋、蓮藕燒豬排……若是糯米上再鋪一層薄薄的五花肉或油菜蒸菜,那頓飯就會香甜得堪比過年。
蒸出來的糯米抱著團,難儲存,須先冷卻陰干搓散,晾在日光下。幾個太陽天,糯米便會失去水分變瘦變小,白嫩水潤的皮膚一層層變干變淡。陽光一縷縷潛入,糯米一粒粒變得冷峻、堅硬,連枝頭虎視眈眈的烏鴉、麻雀都望而卻步。此時,年關(guān)就要到了。
在冬月,豆餅與炒米是年貨的一部分。糯米干燥后成為陰米,即可入缸。母親一有閑暇,便會手制竹刷、采購黑沙,它們是制作炒米不可或缺的工具。
母親早早清掃廚房的灰塵,起鍋除垢,備好食材,然后身著長衫,整理鬢發(fā),手執(zhí)竹刷,一如出征的女將。她意氣風發(fā)地指揮幫廚將大鐵鍋燒熱。等鍋底泛紅、黑沙出煙,火候到時,母親便會撒入一把陰米,一把竹刷拂塵般不緊不慢地在沙海米陣里輾轉(zhuǎn)騰挪。
母親的手法是輕盈的,竹刷與糯米的互動,像一幕點石成金的神秘儀式,又如一支編排好的喜慶舞蹈。一雙云手起承轉(zhuǎn)合,一對眸子渦流暗涌。光影聚集的鍋底,陰米一分一分地由灰變黃,由黃變白,變回從前的模樣。緊接著,一聲聲輕微的爆響,米粒一點點變長變粗,身子漸漸膨脹隆起,最終蛻變成白胖胖的“蠶寶寶”。一鍋“蠶寶寶”出爐,母親便迅速撈起,濾掉黑沙與殘粒,存入筐中。
炒米是一個村莊年慶的前奏。領(lǐng)頭的先是一戶兩戶,然后是整個村莊。炒米的香鉆出廚房,擠出門窗,浮在村莊的空氣里。那氣味穿堂過戶,傳遞著入冬進臘的消息。而屋外村道上,趕集辦年貨的車鈴聲、腳步聲也越來越近,越來越緊。
在故鄉(xiāng),炒米是農(nóng)人飽腹的冬糧,是孩子放學回家解饞的零嘴兒。抓一把炒米入口嚼一嚼,身體便熱乎起來。炒米和著白面或者豆餅,就盤酸菜,曬著冬陽,那種舌尖上的軟、口鼻里的香讓人無法忘懷。故鄉(xiāng)的炒米將農(nóng)家的年味兒炒濃炒香、拉長拉遠,到春暖花開,犁耙聲響;到春播夏種,福滿人間。
(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1月6日,有刪改)
賞析
選文用細膩的語言描繪了冬日農(nóng)家炒米的全過程。從糯谷晾曬、脫粒,到糯米蒸煮、陰干搓散,再到制成炒米,細膩地展現(xiàn)了鄉(xiāng)村冬日獨特的生活場景,充滿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噴香的炒米中承載著兒時的歡樂、年節(jié)的喜慶,是農(nóng)人的冬糧、孩子的零嘴,貫串整個冬日與新春,飽含著作者對故鄉(xiāng)與對往昔生活的眷戀。文中以細膩的描寫行文,如“白花花的軟與糯,在大白瓷碗里泛光”“陰米一分一分地由灰變黃”,將糯米與炒米的變化具象化。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把炒米過程比作神秘的儀式、喜慶的舞蹈,賦予糯米“冷峻、堅硬”的性格,使文章生動鮮活。
思考
文中描寫母親制作炒米的過程極為細致,請你仿照這種寫法,描述一下家人制作一道拿手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