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概念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思維方式。概念隱喻作為認知工具,在新聞標題中被廣泛運用。本文以2022年《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新聞標題為語料,從概念隱喻的視角探究新聞標題中的隱喻現(xiàn)象,考查分析新聞標題中常見的隱喻類型,歸納新聞標題運用隱喻對新聞傳播產(chǎn)生的作用,總結出隱喻的使用有助于簡化讀者認知過程,提高傳播效率;發(fā)揮文化紐帶作用,引發(fā)情感共鳴;增強表達的新穎性,提升新聞的趣味性。
關鍵詞:新媒體語篇;新聞標題;隱喻;《人民日報》
中圖分類號: H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8122 (2025) 03-0023-04
基金項目: 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新媒體語篇新聞標題的語言特點研究——以《人民日報》微博微信公眾號為例”(2023KY0162)。
一、引 言
以各種應用軟件為基礎的新媒體,為人們認識和了解世界提供了平臺。新媒體憑借自身的特點及其龐大的用戶群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新媒體技術影響下,新媒體新聞也呈現(xiàn)出新的特征,開始融合靜態(tài)和動態(tài)等多模態(tài)話語元素,最終以新媒體語篇形式呈現(xiàn)給受眾[1]。此外,新媒體和新技術的誕生也使人們的閱讀方式悄然發(fā)生變化,其中,訂閱微信公眾號已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新聞標題作為新聞報道的“門面”,對于吸引讀者、傳遞信息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聞標題需要使用精煉的語言說明文章主旨,吸引讀者的眼球,激發(fā)其閱讀興趣,由此可見,新聞標題在整篇新聞報道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隱喻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它是人類用自身在某一領域獲得的經(jīng)驗來說明或解釋另一類領域的知識經(jīng)驗的一種認知活動[2]。喬治·萊考夫(以下簡稱“萊考夫”)和馬克·約翰遜(以下簡稱“約翰遜”)二位學者在《人類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了“概念隱喻”,他們認為隱喻的本質(zhì)就是通過另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3]。在語言系統(tǒng)中,隱喻存在于各種語言表達中,新聞標題也含有大量的隱喻現(xiàn)象,隱喻的使用能夠?qū)⑿侣勈录逎y懂的地方通過具象或抽象的方法,與受眾生活中的相似經(jīng)歷或有趣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讓語言變得有趣生動,易于理解,富有吸引力。
本文將2022年《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作為研究對象,從中收集含有概念隱喻的新聞標題約740條,并根據(jù)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的關于概念隱喻的基本理論,分析了概念隱喻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映射方式及其功能,旨在了解新聞語言行為活動的隱喻性特征。
二、新媒體語篇新聞標題的隱喻類型
萊考夫和約翰遜將概念隱喻分為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本文根據(jù)概念隱喻理論對語料進行分析,收集統(tǒng)計2022年《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新聞標題中涵蓋了這三種隱喻類型標題,發(fā)現(xiàn)其中實體隱喻所占比例最大,占比約64%;其次是結構隱喻,占比約22%;最后是方位隱喻,僅占比約14%。
(一)結構隱喻
結構隱喻指的是用一種概念的結構來建構另一種概念,即一個事物的概念需要借助另一個事物的概念來理解。雖然這兩種概念的認知領域不同,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且二者的結構始終保持不變[4]。例如,“爭論”就被部分“戰(zhàn)爭”術語進行建構、理解、實施和談論,在“他擊破了我所有的觀點”中,“擊破”屬于戰(zhàn)爭詞匯領域,指的是“打敗、擊垮,使對方受損”,在此映射言語的爭論,使得言語的爭論被戰(zhàn)爭術語重新建構理解。經(jīng)統(tǒng)計,在收集到的語料樣本中,運用結構隱喻的新聞標題多為戰(zhàn)爭隱喻、旅程隱喻、建筑隱喻。
1.戰(zhàn)爭隱喻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通常會將戰(zhàn)爭性詞匯運用于新聞標題中,這不僅能使讀者輕松把握新聞內(nèi)容,還能充分彰顯此類事件的重要性,引起讀者共鳴,從而強化新聞傳播效果。比如, [例1]《火鍋支援肉夾饃!男子購60噸蔬菜連夜送往西安》(2022年1月3日)、[例2]《天津迎戰(zhàn)奧密克戎!》(2022年1月9日)、[例3]《贏了!中國冬奧軍團首戰(zhàn)開門紅!》(2022年2月2日),三則新聞標題將人們熟悉的、具體的“戰(zhàn)爭”作為始源域,分別映射到物資捐贈、疫情抗擊、日常生活、體育賽事等相對復雜、抽象的領域中,使新聞標題具體化、熟悉化的同時,也使讀者更易理解,增添了新聞標題的趣味性。其中,例1中的“支援”一詞表現(xiàn)出各省人民的友好互助,體現(xiàn)出同胞之間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例2中的“迎戰(zhàn)”一詞在體現(xiàn)抗擊疫情任務艱巨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天津市的魄力;例3是與冬奧會相關的新聞標題,用“軍團”“首戰(zhàn)”等詞語來映射冬奧會比賽狀況,不僅能使新聞標題更有氣勢,也有助于奧運健兒和國家形象的塑造[5]。
2.旅程隱喻
旅程隱喻將“旅程”作為始源域投射到“某種長期進行的活動”上。從字面看,旅程是一種空間移動行為。除了單純的“旅游”隱喻之外,旅程隱喻還體現(xiàn)在為實現(xiàn)某種目標而進行的具有目的性的長期活動[6]。為了實現(xiàn)某種目的所進行的長期活動的努力可以從有關“旅行”的詞匯中傳遞出來,而這一效果從“旅行”一詞本身的固有特征就能體現(xiàn),即旅行指一個物體移動過程或者任何涉及目標的行動過程。比如, [例4]《紅細胞的奇妙“旅行”》(2022年6月14日)和[例5]《香港傳奇: 1997—2022年,我們一起走過》(2022年7月1日),兩則新聞標題中的“旅行”“走過”等詞語或直接或間接地體現(xiàn)出旅程概念的重新建構與理解。其中,例4關于“紅細胞”的“旅行”隱喻的是一種無償獻血活動,通過“旅行”一詞來隱喻“獻血”過程,讓這項志愿捐獻以更有趣的方式呈現(xiàn),能夠引起受眾閱讀興趣,以達到科普、宣傳無償獻血活動的目的;例5中的“1997—2022”“走過”將1997年至2022年這一時間段隱喻為一段歷程,通過旅程隱喻將香港回歸25周年這一事件更生動地展現(xiàn),引發(fā)了讀者的情感共鳴。
3.建筑隱喻
建筑隱喻是通過建筑的語言、形態(tài)和構造等元素,暗示或表達出設計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內(nèi)涵,即把建筑的過程、結果等概念映射到其他領域中。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新聞標題中,無論是動詞“筑牢”“搭建”“挖”“搬”“錘”,還是名詞“橋”“路”“道”等建筑類詞匯都常用于建筑隱喻。比如, [例6]《“你是招生辦的,實錘了”》 (2022年7月4日)和[例7]《日本教練與蘇翊鳴又哭又笑擁抱:望體育成中日友好橋梁》(2022年2月17日),兩則新聞標題中的“錘”“橋梁”等詞語都屬于建筑領域的詞匯。其中,例6中的“錘”是建筑中用來進行敲打的工具,其主要作用是夯實、打牢建筑物,則是隱喻情況屬實、事件確定無疑;例7中的“橋梁”屬于連接兩處地方的建筑物,其作用是幫助行人車輛等跨越障礙,而標題通過橋梁的物質(zhì)特征來映射抽象概念,表達出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
(二)方位隱喻
方位隱喻是根據(jù)空間方位特征與人們文化、價值觀的方向形成的隱喻類型,即運用“上-下、前-后、中心-周圍”等代表空間方位的概念來理解另一抽象概念的方法。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方位隱喻通常與文化、價值觀的關聯(lián)性較高,其運用難以被讀者察覺。比如, [例8]《行程卡0點下線!三大運營商:將刪除用戶數(shù)據(jù)》(2022年12月12日)、[例9]《前方高甜!這對學霸情侶的愛情哲理,學到了!》(2022年1月21日)、[例10]《沖上熱搜!高校教授簡歷太好笑了!不止一位》(2022年9月18日),三則新聞標題中的“下線”“高甜”等詞語都屬于方位隱喻。其中,例8中將空間方位“下”隱喻為行程卡的撤銷、消失,表達的意思是“消逝”;例9中將與低對應的方位“高”隱喻為愛情甜蜜度達到極高;例10將空間方位“上”隱喻為某類話題受歡迎程度特別高,占據(jù)了榜首位置?!跋艦橄隆薄疤鹈鄱葹楦摺薄鞍袷诪樯稀钡确轿浑[喻與人們的較為普遍的文化與價值觀是密切聯(lián)系的,即“上、高”等方位空間意義一般與好的事物相關聯(lián),“下、低”等方位空間意義與不好的事物關聯(lián),而人們在使用方位隱喻時會不自覺地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這也正說明隱喻是人的一種認知方式和思維方法,是人在不自覺中認知的結果[7]。
(三)實體隱喻
實體隱喻是通過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對抽象概念進行認知理解。實體隱喻分為容器隱喻與本體隱喻兩種類型,其中,本體隱喻又分為動植物隱喻、人體隱喻等。
1.容器隱喻
在實體隱喻中,容器隱喻最具代表性,它能夠?qū)⒁恍┏橄?、無形的概念映射為具體、可量化、有形的容器,并賦予這些抽象概念以鮮明的特點,這對讀者更準確、快速地把握新聞內(nèi)容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例11]《這封穿越了3000年的信,等你來破譯》(2022年6月11日)、[例12]《年輕人走出困惑后會變得更堅韌》(2022年4月21日)、例13《用延時攝影打開祁連山的星河晨曦》(2022年4月21日),三則新聞標題中的“3000年”“困惑”“祁連山的星河晨曦”原本都是無明顯界限的事物,通過概念隱喻將它們看成具體有形的容器,才能與“穿越”“走出”“打開”這些詞語搭配。其中,例11中將“3000年”隱喻為容器客體,“穿越”二字呈現(xiàn)出容器的范圍和邊界感,讓讀者體會到文中“這封信”的古老,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例12、13中,將“困惑”“祁連山的星河晨曦”等映射為容器,使用“走出”“打開”等動詞與其搭配,通過隱喻使得二者有了界線和范圍,前者隱喻“年輕人”應該脫離“困惑”狀態(tài),而后者隱喻拍攝“祁連山的星河晨曦”的方式。
2.本體隱喻
(1)動植物隱喻
動植物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在與自然界長期接觸的過程中,人類對于動植物的特征、生長規(guī)律、習性等方面擁有深刻的體驗。動植物隱喻就是將這些認知系統(tǒng)地投射到其他事物中。比如, [例14]《CCTV6→CCTV5!“小蘇神”,盡情飛翔吧!》(2022年2月16日)、[例15]《注意!“海底蝗蟲”入侵》(2022年7月12日)、[例16]《豐收啦!一起種草家鄉(xiāng)好物!》(2022年9月25日),三則新聞標題中將“飛翔”“蝗蟲”“草”等詞匯,通過概念隱喻的方式進行運用,能夠為標題增添形象性。其中,例14中“飛翔”一詞是指動物所擁有的技能,將它隱喻至“小蘇神”蘇翊鳴身上,將動作所具有的品質(zhì)特征映射到其他領域,增添了語言的形象性;例15中通過對農(nóng)作物具有災害性的“蝗蟲”,隱喻“白泥螞”對于海洋環(huán)境以及漁民養(yǎng)殖帶來的危害;例16“種草”本是“種植小草”之意,屬于植物領域的概念,標題將其映射到商業(yè)領域,如今“種草”已成為網(wǎng)絡流行語,表示給某人推薦某種事物,其中的“種”代表“推薦”、“草”代表“被推薦的事物”。
(2)人體隱喻
人體隱喻是指將人類特有的屬性、行為投射到其他領域。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人體隱喻是人類借助自己的感官來感知物質(zhì)世界,拉近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深度體驗和認識客觀世界,從而理解模糊的概念[8]。在《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新聞標題中,人體隱喻也較為常見。比如, [例17]《公安部重拳出擊!》(2022年3月2日)、[例18]《戰(zhàn)略大動脈,竣工投產(chǎn)!》(2022年7月2日)、[例19]《俄羅斯給日本撂下狠話》(2022年7月6日)。從三則新聞標題可以看出,新聞報道經(jīng)常會運用人體的一部分或者人的行為作為隱喻的源域,通過人體隱喻方式的運用,使受眾直觀形象地了解新聞的重點信息。其中,例17通過人體部位“拳”和動作“出擊”映射公安部門的重大行動;例18通過人體“大動脈”映射戰(zhàn)略大工程;例19中通過人的動作行為映射國家的政治行為,形象地傳遞出國家的態(tài)度立場。
三、新媒體語篇隱喻類新聞標題的功能
(一)簡化認知過程,提高傳播效率
新媒體時代,信息內(nèi)容豐富而繁雜,讀者往往會通過閱讀標題來獲取信息。在新聞標題中使用概念隱喻,不僅能將復雜的概念或事件轉化為更易理解的形式,幫助讀者快速理解新聞內(nèi)容,簡化其認知過程,還能增加新聞標題的表現(xiàn)力,提高傳播效率。此外,概念隱喻的使用能夠降低讀者對新信息的理解難度,用熟悉的詞語映射陌生的知識,有助于消除傳受雙方的障礙與隔閡,從而推動新聞有效傳播。比如, [例20]《國內(nèi)首次!昆蟲界“大熊貓”成功育出雌蝶》(2022年8月29日),運用“大熊貓”來隱喻“金斑喙鳳蝶”,能夠讓讀者直觀地了解到該昆蟲的珍稀程度,同時,通過“昆蟲界的大熊貓”設下懸念,也能使新聞標題更具吸引力。
(二)發(fā)揮文化紐帶作用,引發(fā)情感共鳴
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復雜的議題,使用概念隱喻將其具象化,不僅能幫助讀者建立直觀的理解和感知,還能引發(fā)情感共鳴。由于概念隱喻的使用根植于人類的文化、政治、歷史、價值觀等方面,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當新聞標題中的隱喻與讀者的個人經(jīng)歷或情感相關聯(lián)時,讀者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并對新聞內(nèi)容產(chǎn)生更強烈的興趣。比如, [例21]《百煉鋼做成了繞指柔,我們有志氣再攀科技高峰》(2022年5月26日),其中的“百煉鋼”“繞指柔”等詞語出自西晉劉琨《重贈盧諶》一詩中的詩句“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在原詩中此句表達作者對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英雄變得更有韌性的感嘆;而在這則新聞標題中,“百煉鋼”“繞指柔”用于隱喻我國所研發(fā)的多項“手撕鋼”產(chǎn)品,意在表示鋼材突破傳統(tǒng)堅硬特性變得柔韌,體現(xiàn)我國鋼鐵鍛造技藝的高超。由此可見,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來進行隱喻,能夠發(fā)揮文化所擁有的精神紐帶作用,促進標題內(nèi)容與讀者產(chǎn)生共鳴,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實現(xiàn)傳播目的。
(三)增強表達的新穎性,提升新聞趣味性
標題是新聞的眼睛,是讀者接觸新聞內(nèi)容的第一步。為了提高讀者閱讀的主動性,迅速吸引讀者的眼球,要求新聞標題打破慣用的語言常規(guī),形成獨特的風格。《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通過概念隱喻的使用,增強了表達的新穎性。比如,例22《繼內(nèi)江牛肉面后,冒菜又立功了!》(2022年1月12日),不僅運用“內(nèi)江牛肉面”“冒菜”等較受歡迎的四川美食來隱喻當?shù)孛窬?,巧妙地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讓讀者產(chǎn)生追根問底的想法,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四、結 語
如今,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已成為大眾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而這類新媒體語篇語言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和變化也成為研究熱點。本文通過對新媒體語篇新聞標題隱喻現(xiàn)象的考查分析發(fā)現(xiàn),新聞標題中使用隱喻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在2022年《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新聞標題中隱喻類標題涵蓋了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實體隱喻三種類型,且這些標題中的概念隱喻是一種基于人們經(jīng)驗和認知的思維方式。在新媒體新聞標題中使用概念隱喻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表達新聞的主旨,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促進信息的有效傳播,同時,概念隱喻在新聞標題中也具有簡化讀者認知過程、增強表達新穎性、傳播抽象概念、引發(fā)讀者共鳴等作用。
參考文獻:
[1] 吳蘭.機理、核心、效果:新媒體語篇的框?qū)臃治黾捌浠雨P系[J].出版廣角,2021(13):75-77.
[2]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8.
[3] 喬治·萊考夫,馬克·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何文忠,譯.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2-3.
[4][8] 孫丹妮.認知語言學視角下新聞標題中的隱喻研究[J].新紀實,2022(18):87-90.
[5] 王紫悅,阿孜古麗·夏力甫.認知語言學視閾下新聞標題的隱喻探究——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22年北京冬奧會標題為例[J].今傳媒,2022, 30(11):6-9.
[6] 張瑞庭.概念隱喻視角下的新聞標題探究[J].作家天地,2022(26):120-122.
[7] 汪洋.網(wǎng)絡新聞標題的認知隱喻研究[J].今古文創(chuàng),2022(6):95-97.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