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3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市棲霞區(qū)堯化街道太龍路北清理了一批古墓葬,其中M5為平面呈“凸”字形的磚室墓,出土遺物20件,年代為東晉時期,為研究南京地區(qū)六朝墓葬制度演變和葬俗增添了新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南京" " 東晉" " 磚室墓
Abstract: In March 2021, Nanjing Municip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excavated a batch of ancient tombs in the north of Tailong Road, Qixia District, Nanjing. Among them, The tomb M5 is a brick chanmber and its structer plan is convex. There are 20 items of
burial objects unearthed. The tomb date is probably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discovery of the tomb provides new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ombs and burial customs of the Six Dynasties in Nanjing area.
Keywords: Nanjing City" " Eastern Jin Dynasty" " Brick Chamber Tomb
江蘇南京市棲霞區(qū)太龍路北東晉墓位于棲霞區(qū)堯化街道,太龍路以北,西鄰棲霞區(qū)稅務局,東臨棲霞區(qū)實驗小學。中心點坐標為東經(jīng)118.8807°,北緯32.1144°,海拔32.3米(圖一)。2021年3月,為配合基本建設,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墓葬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墓葬15座,其中六朝墓葬1座,其余皆為明清墓葬。六朝墓葬編號2021NQTM5(以下簡稱M5),為平面呈“凸”字形的磚室墓,由排水溝、墓道和磚室組成,出土遺物豐富,時代特征明顯?,F(xiàn)將其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M5為單室券頂磚室墓,方向130°,由排水溝、墓道及磚室三部分組成(圖二)。墓葬被擾動嚴重。磚室券頂已被破壞殆盡,排水溝部分被破壞。墓壙長8.28、寬1.04~2.40米。
墓道位于墓坑南側(cè),平面呈長方形, 坡度為 24°。 殘長3、寬0.98~1.2米,殘深1.28米。
磚砌排水溝下挖于斜坡墓道之下,起自墓室前部,下穿封門及墓道底部,向南延伸。其中磚室內(nèi)殘長0.84米,磚室外殘長3.02米。溝槽寬0.68~0.74米,磚砌部分寬0.34~0.44米。排水溝砌法為先挖溝槽,底部縱向平鋪一層磚,其上兩側(cè)兩列磚縱向平鋪,再以一層磚縱向平鋪封頂。中間留有寬0.06~0.08、高0.04~0.08米的排水孔道。
磚室平面近“凸”字形,長4.08、寬2.06米。由封門墻、甬道和墓室組成。封門墻采用長方磚順磚砌筑,寬1~1.1、殘高1.24米。甬道平面呈長方形,長0.74、內(nèi)寬0.96、殘高1.28米。兩側(cè)壁自下而上分別為二組“三順一丁”、一組“四順一丁”,后順磚平砌逐漸收頂。起券處距鋪底磚1米。地面為長方形磚斜鋪成 “人” 字形。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內(nèi)長3.94、內(nèi)寬1.8、殘高1.34米。三側(cè)壁砌筑方式與甬道相同。其中西壁中后部以及后壁的墻體因盜擾,大部分已不存。兩側(cè)壁距甬道0.44、距底部鋪磚0.68米處各設置有一長方形壁龕,寬0.11、高0.13、進深0.12米。距甬道0.8、距底部鋪磚0.6米處設置有對稱的直欞假窗,寬0.44、高0.3、窗孔進深0.04米。甬道與墓室頂部皆已不存,推測為券頂。墓室前部設有祭臺,殘長1.58、殘寬1.02、高0.17米。臺面為長方形磚平放,下部用長方形磚側(cè)立間隔砌筑。墓室地面用長方形磚“人” 字形斜鋪。
墓磚均為長方形素面磚,青灰色,長30、寬13、厚4厘米。
二、出土器物
出土隨葬品20件,多數(shù)散落在祭臺上及周邊。其中青瓷器10件、陶器8件、銅器2件(組),器形有青瓷雙系罐、青瓷盞、青瓷四系蓋罐、青瓷雞首壺、青瓷缽、青瓷唾壺、陶果盒、陶盆、陶盤、陶耳杯、三足盆、銅錢以及銅棺釘?shù)取?/p>
1.青瓷器
雙系罐" "2件,器形接近。微敞口,束頸,溜肩,鼓腹,最大腹徑在上腹部,弧腹內(nèi)收。肩部飾一周弦紋,置有對稱橫系?;野滋?,青釉,外壁施釉至下腹部。M5:1,尖圓唇,內(nèi)底微凹??趶?、底徑7.6、高8.2厘米(圖三,1;圖四,1)。M5:14,圓唇,平底??趶?.7、底徑7.5、高7.4厘米(圖三,2;圖四,2)。
盞" " 4件。敞口,弧腹內(nèi)收,平底微凹?;野滋ィ瑑?nèi)外施青釉。M5:2,尖圓唇,底部脫釉嚴重??趶?.8、底徑5、高3.3厘米(圖三,3;圖四,3)。M5:4,圓唇,口沿下飾一周弦紋??趶?、底徑4.5、高3厘米(圖三,4;圖四,4)。M5:6,尖圓唇,口沿上有對稱的四個褐色點彩,下飾一周弦紋,外底脫釉嚴重。口徑8.2、底徑4.2、高3.2厘米(圖三,5;圖四,5)。M5:7,口沿下飾一周弦紋??趶?.8、底徑5.2、高2.6厘米(圖三,6;圖四,6)。
四系蓋罐" "1件。M5:3,器蓋為覆盤形,半環(huán)鈕,平頂微凹。頂飾一周弦紋和一周褐色點彩,近蓋沿飾有一周弦紋?;野滋ィ┣嘤?。罐口微敞,圓唇,短束頸,溜肩,最大徑在上腹部,鼓腹內(nèi)收,平底。頸部飾二周弦紋,肩部飾二周弦紋,置有對稱的雙豎系?;野滋ィ┣嘤?,腹下部及底部未施釉??趶?1.8、底徑11、高14.4、通高17厘米(圖三,7;圖四,7)。
雞首壺" "1件。M5:5,淺盤口微敞,尖圓唇,長束頸,溜肩,鼓腹內(nèi)收,最大徑在上腹部,平底。肩部置對稱橫系,一側(cè)置長頸雞首,高冠,鼓眼,短流,圓嘴中空,與腹體相通。相對的一側(cè)為執(zhí)手,略高于盤口,盤口內(nèi)有四道深劃紋。執(zhí)手、雞冠及雙系施有褐色點彩。肩部施一周弦紋?;野滋?,器表施青釉,腹下部及底未施釉,部分脫釉??趶?.8、底徑11.4、高22.4厘米(圖三,8;圖四,8)。
缽" "1件。M5:15,侈口,圓唇,弧腹內(nèi)收,平底內(nèi)凹??谘叵嘛椧恢芟壹y,灰白胎,內(nèi)、外施青黃釉,外壁施釉至下腹部??趶?6.6、底徑8.4、高5.6厘米(圖三,9;圖四,9)。
唾壺" "1件。M5:17,喇叭口微敞,圓唇,短束頸,溜肩,扁鼓腹,假圈足?;野滋?,內(nèi)、外器施青釉,底部未施釉。口徑9.7、底徑13.4、高10.4厘米(圖三,10;圖四,10)。
2.陶器
果盒" "1件。M5:8,泥質(zhì)灰陶。圓形,子母口,圈足外撇。內(nèi)有一周同心圓凸棱,將果盒分為內(nèi)外兩格。口徑22.2、底徑22.4、高4厘米(圖三,11;圖四,11)。
盆" "1件。M5:9,泥質(zhì)灰陶。侈口,平折沿,圓唇,直腹內(nèi)收,平底微凹。中腹部飾三周弦紋。口徑23.2、底徑17、高5.8厘米(圖三,12;圖四,12)。
盤" "1件。M5:10,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斜腹,平底??趶?9、底徑16.2、高2厘米(圖五,1;圖六,1)。
耳杯" "2件。形制基本相同,均為泥質(zhì)灰陶,敞口,尖圓唇,弧腹,平底。M5:11,口長徑12.2、短徑6、高3.8厘米(圖五,2;圖六,2)。M5:19,口長徑12、短徑6.4、高4厘米(圖五,3;圖六,3)。
魁" "1件。M5:12,泥質(zhì)灰陶。敞口,斜腹微弧,平底。腹一側(cè)附短而彎的把手,外壁口沿下有一周弦紋??趶?9、底徑12.2、高9.8厘米(圖五,4;圖六,4)。
三足盆" "1件。M5:16,泥質(zhì)灰陶。侈口,斜腹,平底,下附三蹄形足??趶?5.6、高11.4厘米(圖五,5;圖七)。
勺" "1件。M5:13,殘碎,無法修復。
3.銅器
銅錢" "18枚。M5:18,均為五銖,銹蝕嚴重,錢文不清晰。
銅棺釘" "9件,均殘損。M5:20,盝頂形釘帽,釘帽長3.8、寬2.8、殘長29.4厘米(圖五,6)。其余殘長7.7~20.5厘米。
三、結(jié)" "語
M5雖未發(fā)現(xiàn)紀年資料,但其墓葬形制、結(jié)構(gòu)和出土遺物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可確定大致年代。
從墓葬形制上來看,其為單室券頂磚室墓,墓葬前有磚砌排水溝,墓室前部有祭臺,墓壁有長方形壁龕和直欞假窗,多采用三順一丁的砌法,墓葬用磚均為素面磚。從南京地區(qū)六朝墓葬考古發(fā)掘資料看,此類形制的小型磚室墓在南京多見于東晉時期。如秦淮大報恩寺M9[1]、雨花臺區(qū)后頭山東晉墓M4[2]等。從出土遺物來看,未見孫吳西晉時期常見的動物模型,為流行于東晉時期的耳杯、勺、果盒、魁、盤等器形。青瓷器多為素面,未見流行于孫吳西晉時期的紋飾帶。此外四系蓋罐上的半環(huán)鈕器蓋裝飾褐斑點彩,為東晉時期的常見裝飾。在器形上四系蓋罐與高崧家族墓(M2:1、9)[3],盤與王仚之墓(M8:7)[4],青瓷唾壺與老虎山顏氏家族墓(M1)[5],瓷盞與呂家山東晉李氏家族墓(M3:4)[6]等所出的同類器物器形相同或相近。綜上,推測M5的年代不晚于東晉中期。M5墓葬形制結(jié)構(gòu)、出土遺物時代特征明顯,為研究南京地區(qū)東晉時期的墓葬形制演變、分期斷代等提供了新的實物材料。
發(fā)掘:王富國、王妮、周平戰(zhàn)、王福樂
繪圖:韓紅嬌、荊鑫鑫、董補順
攝影:祝乃軍
執(zhí)筆:王妮、王富國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大報恩寺遺址東晉、唐墓發(fā)掘簡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0年第12期。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京市雨花臺區(qū)后頭山東晉墓發(fā)掘簡報》,《東南文化》2017年第4期。
南京市博物館:《江蘇南京仙鶴觀東晉墓》,《文物》2001年第3期。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象山8號、9號、10號墓發(fā)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7期。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南京老虎山晉墓》,《考古》1959年第6期。
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呂家山東晉李氏家族墓》,《文物》200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