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①元年,常州日禺②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于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yuǎn)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許氏藩籬皆為所焚。是時火息,視地中有一竅③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④。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fā)⑤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
(選自《夢溪筆談》)
①治平:宋英宗的年號。
②日禺:這里是太陽落下的意思,“禺”同“隅”,角落。
③竅:洞。
④熒熒然:發(fā)出微光的樣子。
⑤發(fā):打開,開掘。
北宋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陽落山的時候,天空中發(fā)出像打雷一樣的巨響,原來是一顆大星,幾乎和月亮一樣,在東南方出現(xiàn)。不一會兒又一聲震響,移到西南方去了。又一震響后,星星就落在宜興縣一戶姓許的人家的院子里。遠(yuǎn)處近處的人都看到了,火光照亮了天,許家的籬笆都被燒毀了。這時火熄滅了,(人們)看到地面上有一個茶杯大小的洞,非常深。往下看,星星在洞里面,發(fā)著微弱的光。過了好久,星星才逐漸暗下來,但還是熱得不能靠近。又過了很長時間,(人們)挖開那個洞,挖了三尺多深,才得到一塊圓形的石頭,還是熱的,大小像拳頭一樣,一頭略微尖些,顏色像鐵,重量也像鐵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