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自古便是合作之路,互利共贏之路。多年前,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成為跨國合作項目申遺成功首例,更為合作共贏樹立了典范。
陸上絲綢之路,可謂源遠流長。由西漢張騫奉命出使開辟,東漢的班超再次拓展,形成以長安、洛陽為起點,直通中亞、西亞,并延伸至歐洲的交流通道。一方面,將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等商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西方;另一方面,西方的珍寶、工藝品等也傳入中國,促進了經(jīng)濟發(fā)展和文明互鑒。
絲綢之路,至元末而荒蕪。然而,世人不能忘記,明朝初期又重開萬里絲綢之路,派遣杰出外交家、和平使者陳誠,多次出使西域各國,其以堅忍的意志、無畏的勇氣,與鄭和一海一陸,成為和平共贏的“拓荒牛”。至明代永樂年間,絲綢之路沿線與大明通好的國家已達80余個,遠達中非地區(qū),絲綢之路再現(xiàn)輝煌。
陳誠等人堅定而創(chuàng)造性地秉持“一視無間”“不傷天和”的政治理念,以赤誠之心,賡續(xù)“和為貴”的歷史根脈,在外交策略上力求平等、包容、互利,贏得了各國的尊重。
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陳誠再度率團出使帖木兒帝國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使團不斷向中亞諸國充分表達睦鄰友好的情意。中國的瓷器、絲綢等精美物品,還在當?shù)禺a(chǎn)生了轟動效應。陳誠使團歸國之時,各國派來的回訪使團紛至沓來,最遠的有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使節(jié),人數(shù)竟多達300人。以互利共贏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的絲綢之路,魅力迸發(fā)。
接著,明朝廷開放了與西域各國的雙邊貿(mào)易,在西部邊陲創(chuàng)建“互市”,以此“消減邊關之患”“歲增巨賦,收百年之利”。自此,西域各國來華貿(mào)易者,若雨后春筍,商貿(mào)繁榮。其連鎖效應,讓橫跨亞歐的帖木兒帝國也重修了因戰(zhàn)火而廢弛的伊朗古驛道,一直連貫至土耳其及更遠的國家。
結緣于絲綢之路,帖木兒帝國君主與明朝皇帝還開始以信件交往。明成祖朱棣的回書充滿期待:兩國“相隔雖遠,而親愛愈密,心心相印,如鏡對照”,希望從此“兩國臣民,共享太平安樂之福也”。兩位當時東西方大帝國君主的通信,已化作了合作共贏的千古美談。
事實一再證明,“合則強,孤則弱”,眉睫并禍,唇亡齒寒,合作、互利、共贏乃為人間正道?!氨娏Σ?,則萬鈞不足舉也”,倘若與互利共贏相悖,只謀一己之私,或猖狂一時,注定不能久遠。
責任編輯 / 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