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發(fā)表的科幻小說《詩云》中,作家劉慈欣講述了外星文明為了寫出超越李白的詩歌,窮盡了太陽系的大部分能量,列舉出所有可能的字詞組合,最終卻選擇認輸的故事。
2025年新春,DeepSeek的發(fā)布掀起滔天巨浪,成為“詩云”的現實版。不止一位專家學者向記者表示,DeepSeek的寫作水平已經達到甚至超過普通本科生的水準。人類會被AI“優(yōu)化”嗎?人們發(fā)出“存在之問”。
連接與優(yōu)化
AI攻破“創(chuàng)意護城河”
“我們不是來‘贏’的,而是來感受花開、日落、愛與被愛的”“悲傷的潮汐會隨著時間改變形態(tài),但愛的神經回路永遠鮮活”“當所有人都擁有創(chuàng)作工具時,真正稀缺的是你瞳孔中映出的世界鏡像”……一個月前人們還很難相信,這些細膩優(yōu)美、飽含哲思的文字竟然出自AI之手。
在仿寫古詩文方面,DeepSeek的表現格外出色。應網友要求,它模仿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為蘇軾本人創(chuàng)作一篇《眉山蘇文忠廟碑》,“至眉山蘇子出,星應奎躔,江涌岷峨,乃拔赤霄而貫斗牛,決銀漢而洗塵寰”,貼切反映了蘇軾的文學地位。在另一篇以庾信《哀江南賦》為藍本的《哀遼東賦》中,DeepSeek以“扶馀故國,忽成魑魅之鄉(xiāng);玄菟舊封,竟作豺狼之窟”抒發(fā)黍離之悲,“鶴歸華表”等冷僻典故的應用更是恰到好處。
人類感到恐慌,是因為語言智能是人類智能的核心表現形式。南京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戴新宇告訴記者,DeepSeek具有很好的用戶體驗,技術上和之前的大語言模型相比,DeepSeek有延續(xù)也有提升,“它對算法做了優(yōu)化,‘深度思考’(R1)功能可以抽絲剝繭展示推理過程,在求解復雜問題、數學題、代碼生成、長文本生成等需要較強邏輯性和推理能力的任務上,達到甚至超過ChatGPT 01。作為開源模型,它將源代碼、技術論文和相關文檔對公眾開放,方便用戶進行本地部署、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二次開發(fā),起到了降低成本、優(yōu)化模型和加快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落地的作用。”
今年春節(jié)期間,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副書記、紫金文創(chuàng)研究院院長李向民忙于和DeepSeek“過招”。為了“刁難”DeepSeek,他向它請教“儀征破山口與邗溝的關系”,“破山口這個地方,知道的人并不多,但DeepSeek很快在閱讀30多篇文獻的基礎上給予解答,并清晰標注出所引用的文獻?!崩钕蛎襁€分享了一樁尷尬事:當他把親自作詞、AI譜曲的作品拿給朋友品評時,朋友回答,“旋律挺好聽的,歌詞還得再改改?!?/p>
眼下,AI或已逼近“創(chuàng)新”的奇點。在去年出版的《智人之上: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的信息網絡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預測:“只要短短幾年,人工智能就能吞下整個人類文化——我們幾千年來創(chuàng)造的一切——加以消化,并開始創(chuàng)造出大量新的文化產品。”喬布斯也曾對“創(chuàng)新”有過一個經典定義:創(chuàng)新的本質是連接,創(chuàng)新就是連接與優(yōu)化的藝術。
一位網友感嘆,ChatGPT搶新聞系學生飯碗,Midjourney“逼哭”插畫師,Sora讓導演系集體“破防”,眼下,連人類最驕傲的文學都受到DeepSeek威脅——我們真的會被AI優(yōu)化成“無用階級”嗎?
倒逼人類創(chuàng)作者
回到生活、回到個性
許多科幻和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者都在使用AI輔助世界設定,將更多精力投入于哲學思辨與情感建模。耗時耗力的翻譯工作由AI大幅“接管”,善用AI者可能更擅讀書:先自己讀一遍,再讓AI讀一遍,生成閱讀提綱和書籍重點。正如DeepSeek所言:AI的核心價值,在于釋放人類創(chuàng)造力與生產力的潛力。
在真正的“創(chuàng)作”領域,目前人類依然捍衛(wèi)著自身的堡壘。記者在瀏覽知乎上的高贊回答后發(fā)現,當以AI創(chuàng)作為“鏡像”充分對標后,人們反而更深刻地意識到什么是真正的語言和文學,什么是富有靈韻的作品。
“AI寫作中沒有一個有血有肉、有經濟社會聯系的‘人’在里面,文風像明清時代的辭藻堆砌”“人類不必恐慌,歷史上照相機的普及促進了印象派的誕生,繪畫由此從對記錄的枷鎖和執(zhí)念中解放出來,轉向勘探人類的內心”……這一波由AI觸發(fā)的“審美覺醒”,恰恰呼應了劉慈欣《詩云》中的觀點:憑借超級技術創(chuàng)造的“詩云”雖然能存儲人類所有的文字組合,但最后只有具備鑒賞能力的人,才可以找到一首真正的詩。AI再強大,也逃不過人類審美和甄別的目光。
新聞業(yè)、學術界亦是這一波AI巨浪沖擊下的“重災區(qū)”。南京師范大學新傳院教授劉永昶發(fā)現,AI的優(yōu)勢是套路和文本集成,但缺乏深入分析和生活經驗,因此越是知識的、模式的、規(guī)制化的東西,就越能被AI替代,“AI可以模仿蘇東坡的風格、修辭、意象,可以給出紀錄片文案的框架,卻無法真正傳遞詩人的內心、取代藝術家的‘在場性’;可以給出新聞報道的初稿,卻無法像熱忱的記者一樣走進生活、探求真相。一如它也無法體驗并呈現,此時此刻我?guī)е畠汗洹茸拥辍ㄊ圪u動漫等周邊的商店)時,那種既幸福又憂慮的心情——AI正在倒逼人類創(chuàng)作者回到生活、回到個性,讓‘人’更加像‘人’。”
善用AI,將為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帶去“新質力量”。大約3年前,南京藝術學院成立數字藝術學院和音樂與科技學院,在學科交叉的前沿尋找藝術之葩。近兩年,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江蘇省紅樓夢學會會長苗懷明,正在帶領團隊運用大語言模型續(xù)寫《紅樓夢》后40回。在他看來,經典文學直面AI,是一件有意義、有意思的事兒——文學有可復制、可習得的密碼嗎?古典文學名著還可以發(fā)出哪些“新枝”?人機共創(chuàng)時代文學有怎樣的可能?也許,未來人機共創(chuàng)將帶來“新文藝復興”的潮流。
面對DeepSeek
必須多些Deep Think
春節(jié)返工后,許多“打工人”開始鉆研DeepSeek使用秘笈,探索人機協(xié)作的新工作模式。除了沖擊內容領域、倒逼創(chuàng)作者進入升維競爭,“AI時代的教育”也是社會關切的熱點話題。
去年年底,一篇題為《ChatGPT發(fā)布兩周年,“大學生的作業(yè)里充滿了AI味”》的新聞報道,道出不少高校教師的心聲。“比這更可怕的是AI可能‘入侵’基礎教育,成為中小學生應付閱讀和作文的‘法寶’,這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成長發(fā)展?!崩钕蛎駪n慮道。
計算機的廣泛應用讓許多中國人提筆忘字,AI“狂飆”可能損害認知寫作能力,但另一方面,AI也照亮了教育的真諦。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朱崇才認為,AI的強大讓社會意識到,那種專注于刷題、提分,以損害青少年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興趣、審美與成長快樂為代價的教育內卷,是多么的無意義,好的教育應當是鼓勵孩子們仰望星空、沉思大海、培養(yǎng)個性?!癆I+教育”或成為新的賽道,以“一對一啟發(fā)引導式教學”,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在與DeepSeek磨合的過程中,許多人也發(fā)現AI的回答水平,取決于用戶思考與提問的“元能力”。
東南大學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guī)劃師劉紅杰在朋友圈曬出女兒與DeepSeek的“高階”對話。女兒問DeepSeek:我認為人類缺掉了一門課、直接去發(fā)展AI,導致了眼下的恐懼迷茫,人類缺掉的這門課是什么?DeepSeek迅速給出驚艷回答,要點包括人類缺乏新的身份認同路徑,未構建“技術—倫理”協(xié)同演化的框架,沒有充分意識到AI加劇了數據壟斷和算力霸權,未發(fā)展“人機共生”的心智能力,未進行“文明級”的風險推演等等;補課的路徑則包括“認知重啟”“重新發(fā)明人類”。
一如DeepSeek所暗示的,立足“AI時代降臨”這一具有顛覆性意義的現實,探索文明演進的范式轉型、為理性擁抱AI提供認知準備,是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面對DeepSeek,人類要有Deep Think(深度思考)。”朱崇才說。
“Deep Think”的重要面向之一,是重新審視人與技術的關系。華東師范大學紫江特聘教授劉擎在播客中表示,“技術工具論”已經失效,人類再也不能僅僅將技術視為外在于自身、本質上中立的工具,而要意識到AI已經參與建構和拓展我們的人性,影響我們的情感、認知、需求,AI生成的內容也會作為語料重新投喂給它,從而影響人類的智力發(fā)展和文明進程。
“AI不是‘更強的輪子’,而是‘可自我進化的火種’。我們需要比祖先更清醒地重建文明‘防火墻’?!边@是一貫謙虛的DeepSeek給予人類的警醒。
(摘自2025年2月9日《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