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鄰,河南洛陽老城人。出版詩集、散文集、評傳十余部。詩、散文收入多種選本。曾獲《星星》詩刊年度詩人獎、江蘇紫金·雨花文學獎、《朔方》文學獎、敦煌文藝獎等獎項?,F(xiàn)居蘭州。
一切就都要夜晚了
夜幕降臨,大地安靜
霜也漸漸是黑色的
我看不清,但我知道滿地的霜濕漉漉的
遠近的木屋,燈光守著,似在等待什么
樺樹林里的牛也已回到圈里
草地上的路和那座木頭的老橋
藏起來一樣
除了偶爾的風
一切都沒有聲音
所有的,都在尋找眠睡的地方
草地也已經在輕輕呼吸了
像是男人也像是女人的呼吸
像是一切都那么幸福
偶爾哪里有誰的溫馨的聲音
男人的也像是女人的應答
哎——一聲
天真的就黑了下來
安靜的馬
什么也不憑著
不憑著那些散落在草地上的馬糞
馬糞旁邊微微搖晃的野花
不憑著傍晚草地
許久無人經過
只很少的一會兒
它們無意一般走幾步
稍稍相互靠近
帶著各自濃重的青草發(fā)酵的體氣
馬只是久久習慣了它們的生活
已不再需要奔跑
馬不知道人類所謂的安靜生活
知道的黃昏或許和我們的不一樣
想象她不能是真實的存在
不可以再次相約了
晨昏問候,說一本書,某個畫家
說晚餐的精美,一盞夏日冷萃的茶
偶爾,似乎不經意
微信里說幾句不能深想的話
某些話題,一再斟酌
從春到夏,再到秋冬,從小雨到大雪落下
一年又一年,偶爾說起
哪一天再聚聚,只是偶爾,偶爾
其實,可能,也許我們都明白
相見,想見,卻最好是——不
那唯一一次的美好,要珍存,多難
那唯一的一次,那些話語
那黃昏,那令人沉淪的溫馨氣息啊
也許可以這樣寫寫盛夏的正午
盛夏正午
矗立的是陽光下堅硬的光影
幾何形狀的樓角
橫橫豎豎的
平行線
一群
一群
正在光蝕的建筑
虛幻一樣的樹木
蟬翼鳴響
愈熱愈犀利
遠處的地平線
乏味、平直的一根
此時
六神無主
神也無主
苦 夏
苦夏,我不讀書,不寫字,不焚香
我遵從古代的時序,如同古人一樣
不于山澗臨流,不揮折扇
無所思,不出門,不遠望
不著衣,赤身趺坐
只為感受那漫漶汗水,涔涔?jié)L落
請諒解我只是在摹習如何靜下心來
只是為了如何度過這苦夏向古人遙遙致意
簡素的生活
各樣雜物太多了
于這塵世,我需要什么
簡單床鋪,桌椅碗筷,還要一個
滿心歡喜的女子,藍布衣衫,銀鐲明靜
黎明,我們洗沐一新
每個夜晚,都不分開
春夏過了,深秋了,小聲,誰說了一句
親愛的,就要下雪了
馬 啊
馬不會想到身上的挽具是馬皮做的
鞭子是細細切裁的馬皮編織而成
這些馬啊,遍布在河西的勞苦大地
茫茫天下,它們茫茫地走著
買菜的女子
你怎么會買菜啊
你不會挑揀,不會把那些黃了的菜葉
一一擇去,就是隨手拿上一些
也有的,是店家偷偷將一些不好的
放進了你的袋子里
你提著那些蔬菜
覺得它們是回家了
你有些吃力,可還是努力的樣子
像田園里歡歡喜喜的孩子
你把那些菜放在廚房的案子上
你覺得每一樣都那么好看
那幾個不好的(你剛剛看見)
你說,我不買走,誰要它們呢
你說,本來它們也是好的
就是在進城玩耍的路上
自己把自己,稍稍耽誤了一下
你忽然笑笑,有點兒偉大地說了一句
大地啊,我沒有浪費你的任何泥土
塵世之詩
看見更多苦難的人是有罪的
看見山路上踽踽獨行的人是有罪的
看見炊煙不曾升起的人是有罪的
那看見了更多苦難的人啊
塵世之沉,因你的看見而愈沉重了
油燈和風
風大了,風吹進來
一下又一下,燈,還是燃著
燈燃著
就像是有人念叨著
風忽地一下
風不會,只是有點兒著急
燈盞里的油
就剩下淺淺一層碗底了
風啊
懂人間的事
塵世的溫度
骨灰要送出來了
迎靈的窗口鐘聲響起
窗口未開
但凡肅穆的,都需一再等待
鐘聲再次響起,窗口打開
有人接過紅布兜著的骨灰
(這焚化的女子我是熟識的)
那些骨灰,不都是灰
隔著紅布我知道是一些骨骼的小碎殘塊
它們經歷了火的祭洗
該是如何的灰白、干凈
不要墳墓,不立墓碑
不入水,她怕,她早早交代
我們在山上走了很久
都沒找到適合安葬的地方
摸摸那些土,都有點兒涼
隔著紅布我也摸摸剛剛燃燒過的骨肉
不熱不涼,就是塵世給予我們的尋常溫度
清晨記事
清晨
最喜歡的是一張干凈的桌子
一杯透亮的
清水
桌上干干凈凈
只有這一杯清水
玻璃器皿
它的美來自易碎
我甚至不敢想象那“咣”的一聲
更可怕的是,好像我剛剛
想了一下,它就開始碎裂
向乒乓球智者丁松致敬
勝負——褻瀆了必要的美
不僅是傷害,每一個球
都像是風,起于青萍之末
一絲風,一束悄然的神秘力量
嘗試的流線,突然的轉折,返回
小小的球體,是送出,是手的不舍
每一個球亦是囚禁的籌劃,是自由的釋放
是熱愛,是斟酌,是不肯讓這一根倏忽的線
在光的激流里,要如何更美
所謂的分數(shù)是什么,什么是對手、回合
他只是要將一根和無數(shù)根虛無的線,來回
把折疊的線,直線和弧線,凌空,劃得更美、更有力度
一個耽美之人,只能哀傷于美的不能徹底
詩的清涼之地
——人鄰近作讀札
□"馮 娜
去年仲夏,我搭乘飛機從蘭州飛往廣州。午后的烈日炙烤著我剛剛游歷過的甘肅大地,從高空俯瞰西北高原上似乎永遠焦渴的嶺崖——盡管黃河無止休地沿著城池奔涌;盡管一場夏雨便足以讓甘南山丘瞬間披上寒衣。流年滾動,我熟識的人、從不相逢的人,是怎樣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呢?關上舷窗,我翻開了人鄰的詩集《我已寂寞過了》。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閱讀體驗,仿佛詩人正端坐在一扇窗后,他溫和、沉默的目光越過我,看向遠處的群山?!耙老〉钠皆?、山坳,渺小人家的燈”(《夜航》),“輕輕扣下那只碗的時候,偶爾會想象"/是將筷子放在碗的一邊,還是把它們"/擱放在清水未干的碗底上”。(《由父母想起》)一個人語調溫靜又略帶冷冽,他訴說著這里的尋常四季,訴說自己度過的光陰、遇見的人、心中的事。日子像忽薄忽厚的紙張一樣頁頁翻動,他在一些靜夜中停頓,凝神,長吁,他把寂寞也喜歡過了啊。西北大地在云團下越來越輕、越來越遠,我心中沁涼,一本詩集仿佛一把冷靜的鑷子,揀起嚴酷的天氣、粗礪的沙土顆粒、輾轉難眠的冬夜,將它們放置在白瓷盤,用緩慢、冗長的日子捻碎成干凈的齏粉,再輕輕地夾起那些“如石,如玉,如黑鐵,/亦如溫和隱忍無畏的林木”(《山寺的黃昏》)。
輕和靜,是人鄰詩歌予人的第一印象。輕,不是單純的心思輕盈、步履輕快,也不是閱歷、智識所致的舉重若輕,而是身心篤定、通透的安放——這需要眾多有根的日子和扎實的心靈經驗托底?!八械?,都在尋找眠睡的地方"/草地也已經在輕輕呼吸了"/像是男人也像是女人的呼吸/像是一切都那么幸?!保ā兑磺芯投家雇砹恕罚?;“馬只是久久習慣了它們的生活/已不再需要奔跑/馬不知道人類所謂的安靜生活/知道的黃昏或許和我們的不一樣”(《安靜的馬》)"……萬物清晰而有秩序地存在,萬物在屬于它們的各自角落薄薄地呼吸,忽遠忽近——這是人鄰詩歌的基調。在塵世,你知道“燈光守著,等待什么”,心就會變得豐沛而輕盈;縱使人來人往,我們依然可以過著“簡單床鋪,桌椅碗筷,還要一個"/滿心歡喜的女子,藍布衣衫,銀鐲明靜”的“簡素的生活”。人鄰長期在中國西北高原上過著質樸、安靜的生活,有時游歷,偶爾遠足,但他的心始終像甘南草原的風,深邃遼遠,又充盈著輕柔的眷戀,眷戀那些溫熱心坎的時辰,“偶爾哪里有誰的溫馨的聲音/"男人的也像是女人的應答”(《一切就都要夜晚了》)。這種眷戀有深沉的生活經驗做底,便顯出它的具身性和真切感。具體的細節(jié)遍布著詩人對待生活的耐心和珍視,也滲露出詩人的克制與教養(yǎng)。在《塵世的溫度》中,詩人直白地關照了生命的終極話題:
骨灰要送出來了
迎靈的窗口鐘聲響起
窗口未開
但凡肅穆的,都需一再等待
鐘聲再次響起,窗口打開
有人接過紅布兜著的骨灰
(這焚化的女子我是熟識的)
那些骨灰,不都是灰
隔著紅布我知道是一些骨骼的小碎殘
"塊
它們經歷了火的祭洗
該是如何的灰白、干凈
當曾經鮮活、熟稔的生命在我們眼前被火祭洗成一抔骨灰,詩人清醒地認領了生死的界限,也默然注視著生命終會走到的盡頭。生離死別,這生命中的艱難時刻,詩人并沒有沉淪于生命消逝的悲慟,也沒有流連于對逝者的懷念和敘述,只是“隔著紅布我也摸摸剛剛燃燒過的骨肉/不熱不涼,就是塵世給予我們的尋常溫度”,詩人明了這是每個人的生命中必然經歷的分隔,所以他接受這尋常的寒意,并深知這寒意并不會隨逝者而埋葬,寫下便是刻骨銘心的紀念。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曾昂揚澎湃地寫道,“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老年應當在日暮時燃燒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這不是東方式的生命觀,更不是東方人古典的胸臆。在詩人人鄰這里,他直面了光明的消逝,但哀而不傷,悲而不戚——像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留白,含蓄隱忍。一只手或輕或重地握著一顆心臟,若有若無的痛感,就像那些骨骼的小碎殘塊也鑲嵌在我們的身體里。
人鄰的詩常給人這樣纖細、綿延的“后勁”,一點兒也不“西北”,一點兒也不高原,他的詩中幾乎沒有粗獷的風聲獵獵,也沒有黃沙飛揚的混沌天日。他的詩從不故作驚人之語,他的抒情節(jié)制、有度,沒有鋒利的語言和激進的面貌,對西北大地也無奇觀化的描述。他對事物的描摹通常淡化地域背景,甚至直接消弭了地理、時空的標識性色彩:
清晨
最喜歡的是一張干凈的桌子
一杯透亮的
清水
桌上干干凈凈
只有這一杯清水
——《清晨記事》
這杯水,可以出現(xiàn)在任意一個清晨、任意一張寂靜的餐桌上。人鄰的詩歌中,這種簡潔、透明的詩寫很多,它們像詩人的日歷,是一個詩人習以為常的、真正的生活——毋庸置疑,很多詩寫者在寫作中是一種人設,而在生活中是另外一種人。人鄰的人和詩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性,他在日常生活中“遵從古代的時序,如同古人一樣”(《苦夏》),他恪守自己的生命信念和生活方式,有一種“如如不動”的智慧和定力,他深知“一個耽美之人,只能哀傷于美的不能徹底”(《向乒乓球智者丁松致敬》),所以他不高估詩歌之力,也不忽視俗常事物的穿透性。像《買菜的女子》《塵世之詩》這一類詩歌,詩人在“深描”(thick"description)日常的同時,創(chuàng)造出了與自身生活同構的語言,而詩的本質正是語言和感情。人鄰的語言節(jié)省、整潔,甚至略帶“潔癖”。在我看來,很多漫不經心、輕如蟬翼的言辭并非信手偶爾,而是內心精心斟酌、衡量的結果;蓋因詩人對待生活和詩歌的心情都是鄭重的——“那唯一一次的美好,要珍存,多難/那唯一的一次,那些話語/那黃昏,那令人沉淪的溫馨氣息啊”"(《想象她不能是真實的存在》)。這種珍視、鄭重之心讓我想到日本茶道鼻祖紹鷗的名言,“放茶具的手,要有與愛人別離的心情”,這種心情在茶道中又被稱為“殘心”。這是東方人的高妙之心,亦是一種人格境界的彰顯。“殘心”意味著不執(zhí)著、不耽溺,于當下的際遇中見山見水見本心。從這個意義而言,無論茶道還是詩歌之道,它指向的并非爐火純青的技藝和精湛入微的表達,而是一種生活志趣的追索和人格的錘煉。
“不于山澗臨流,不揮折扇/無所思,不出門,不遠望/不著衣,赤身趺坐/只是為了感受那漫漶汗水,涔涔?jié)L落”(《苦夏》)。讀人鄰這類在塵世的“修行”之詩,常讓我想起一位美國詩人——蓋瑞·施耐德(Gary"Snyder)。這位詩人一直身體力行,從事著各種各樣的工作,譬如伐木、防火員、文獻翻譯、木工等等。他翻譯寒山的詩并受其影響,還曾因為對東方禪宗的興趣,到日本京都研習禪宗,為僧三年。20世紀70年代以后,他遠離塵世喧囂,在內華達山脈的深山之中過著簡樸、與世隔絕的生活。這個“達摩流浪者”的原型在山林中寫下大量與自然有關的詩歌:“一個了無心思的心靈/清澈,敏感/看到的就是真正看見的。/無人愛巖石,而我們在這里?!?(蓋瑞·施耐德《皮尤特澗》)隱身于自己喜愛的自然之中,將身心真實托付于一種自己所向往的、此在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讓施耐德成為現(xiàn)代詩人中的一個異類。一個人要踐行這樣的生活,意味著內心的純粹和行為上的自律,他在山水中學習領悟,在自然中參悟禪意。某種意義上,我們閱讀和尊敬這樣的詩人和行者,是在向一種生活示范和人格實踐致意。施耐德的“道場”在遠離人煙之所,是真正的“苦夏”;而人鄰的“道場”,大概是在“茫茫天下”,那些受苦的人、負重的馬、一把菜葉,都在這茫茫大地上度過他們的時日,而詩人用敏銳、多思的筆觸“因你的看見而愈沉重”(《塵世之詩》)。
那么,詩人的“輕”因何而來?因為他內心固守著那種山川亙古、靜默、優(yōu)雅、簡凈的美學,這是對這片土地上山水皆我、時日皆隨我流轉的古典心性賡續(xù),更是一個現(xiàn)代詩人對塵世、對時間的深刻洞察和超越。一切的存在如同荒原的四季,它并不跟隨誰的意志;而我們的存在像“想了一下,它就開始碎裂”的玻璃器皿(《玻璃器皿》)。如是,寫下即是生活的存證,哪怕“寫在沒有格子的筆記本上”,詩歌也必將我們帶到一個清涼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