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平?jīng)鍪胁┪镳^收藏有不同時代不同質地的燈具數(shù)十件,本文主要選取館里館藏的4件漢代銅燈具,對燈具的類型、所蘊含的文化信息等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尤其是對粘五銖錢銅燈盤粘錢原因進行了詳細分析。由于平?jīng)鏊幍奶厥獾乩砦恢檬沟梦幕g的交流和工商業(yè)品傳輸尤為明顯,因此,筆者認為平?jīng)霭l(fā)現(xiàn)的這幾件銅燈,尤其是粘錢銅燈盤,是很好的結合了西南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的文化特色,由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間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所形成的。
【關鍵詞】平?jīng)鍪胁┪镳^;漢代;銅燈具
【中圖分類號】K876.41;G26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1—064—03
從古至今,作為照明用的器具,燈一直在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廣泛運用。漢代的燈具有“燈”“登”等不同稱呼。從目前考古發(fā)掘來看,漢代燈具在全國各地大多省市都有出土,其中以青銅燈具最為精美和多姿多彩。燈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種類繁多,形制多變。按造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取象生的形狀,如人俑燈、羊尊燈、牛燈、朱雀燈、鳳鳥燈、雁足燈和連枝燈等,大多形象生動,制作精巧;另一類取形于日用器皿或有所演化,如豆形燈、槃燈、卮燈、行燈、拈燈、奩形燈、耳杯形燈等,更注重簡樸、實用。平?jīng)鍪胁┪镳^收藏的燈具,其中以漢代燈具為數(shù)最多,共有銅燈具4件,鐵質燈具3件,石質燈具2件,陶質燈具1件。本文主要對這4件漢代銅燈具進行淺析,以探究它們所蘊含的重要文化信息。
一、燈具種類
平?jīng)鍪胁┪镳^館藏的這4件漢代銅燈具,從造型來看,有兩件豆形燈、一件行燈,還有征集的一件銅燈盤。
(一)豆形燈
平?jīng)鍪胁┪镳^館藏的兩件豆形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典型的高柄豆形燈,其通高19.9cm,燈盤直徑10.2cm,燈盤敞口,直壁,淺盤,燈盤中心有插燈芯的燭釬,燈盤向一邊傾斜,高柄呈竹節(jié)狀,中間細,靠燈盤和底座的地方稍粗,中間結上有一道弦紋。燈座為喇叭形,座上飾席紋作底的柿蒂紋,其紋飾和館里收藏的兩件漢代銅熏爐底座紋飾相同,可能為同一時期鑄造。(見圖1、圖2)
另一種是在前面豆形燈的基礎上,為便于手持,在燈盤外伸出一葉形鋬,燈柄較短,此燈通高6.0cm,葉形鋬長4.8cm,燈盤直徑7.0cm,燈盤壁稍稍外撇,中有插燈芯的燭纖,燈座為喇叭形圈足,直徑5.0cm,上有紋飾,和前面豆形燈底座紋飾相似。此類豆形燈十分常見,可以放置在桌上,因為加有便于手持的鋬,燈柄不高,亦可做行燈,移動較為方便。(見圖3、圖4)
(二)行燈
行燈,一般指在夜間行走時照明用的燈。由于是行走時所用,為便于攜帶,行燈一般在燈盤上有手持的鋬。在燈盤下常制有獸頭形或蹄形三足,這樣設計更容易放置。平?jīng)鍪胁┪镳^此行燈正符合這些特點,此燈燈盤圓形、平底,燈盤較淺,盤中無燭纖,燈盤外伸一耳形鋬,獸頭形三足放置很穩(wěn),通高3.4cm,燈盤直徑8.8cm,柄長5.0cm,重324g,采集所得,上無紋飾,銹蝕較嚴重。(見圖5、圖6)
(三)粘五銖錢銅燈盤
此燈盤圓形,直壁,盤中央有燭纖,高1.0cm,盤深1.5cm,在燈盤上均勻分布三枚漢五銖錢,銅錢上字體清晰可見,盤徑6.6cm,燈盤底部中央有一直徑1.2cm的榫形圓狀物,有一葉形柄,柄長5.6cm,燈重83g,采集所得。(圖7)
二、相關問題研究
(一)鑄造工藝
漢代鑄造銅燈的工藝主要有三種,即鑄接、榫接和分鑄組合加活軸。鑄接是燈盤與燈體分鑄后再鑄接在一起,榫接是燈盤與燈體分別鑄成后再榫接起來,以活軸連接的方法是把燈盤做成翻轉形式,合上蓋則為某種器物造型。平?jīng)鍪胁┪镳^收藏的這4件銅燈,前三件較完整,燈盤和燈柄不可拆卸,連為一體,應該都是鑄接起來的。而粘錢銅燈盤,由于此燈燈盤底部不平,有圓柱狀榫(圖8),不能平放,因此,此燈盤不能直接使用,可能是放在豆形燈燈柱、缸形燈、連枝燈枝頭或其它形制的燈柄上使用。
(二)關于豆形燈
豆形燈顧名思義即形狀像食器豆,是由食器中的豆轉化而來的,《爾雅·釋器》中:“瓦豆謂之登?!睗h代類物形燈具還大量存在,尤以豆形燈為主,其造型大致都延續(xù)戰(zhàn)國時期的傳統(tǒng),呈渾厚端莊之致,風格多顯平實醇樸。
平?jīng)鍪胁┪镳^收藏的這件豆形燈,其中燈盤傾斜和洛陽文物收藏學會征集到的一件西漢初年有銘文銅燈極為相似,根據(jù)銘文可知這件銅燈燈盤的容積為大半升,根據(jù)學者實際測量,應為燈盤斜向一側時的容積,由此可知銅燈在刻銘時燈盤就已斜向一側。平?jīng)鍪胁┪镳^館藏的這件銅燈比洛陽發(fā)現(xiàn)的燈具高,燈盤直徑略小一些。
(三)關于行燈
說到行燈,在平?jīng)鍪羞€發(fā)現(xiàn)有一盞帶銘文的銅行燈(圖9),行燈下有承盤,承盤折沿上有“一朝陽永始二年四月造銅燈二枚重九斤半”十八字鏨刻銘文,腹壁一側為葉形長曲柄,燈盤中央有一1.2cm高的燭釬?,F(xiàn)在平?jīng)鍪胁┪镳^所收藏得這件銅行燈,由于是采集所得,上無銘文和紋飾,制作樸素,無承盤,和“永始二年”銅燈相比有以下不同:首先,對承盤的使用,行燈下多一承盤,也可稱為拈燈,更清潔衛(wèi)生。其次,對于手持的鋬,耳形鋬制作較繁復,拿取沒有葉形鋬方便。盤中有無燭釬,說明一盞是燭釬燈,另一盞是燭盤燈,燭盤燈無固定的燈芯的裝置,燃燒面積較大,燃燒速度快,可產(chǎn)生大量黑煙,污染空氣,因此便有了燭釬燈,燭釬燈燈盤中的燭釬可用來插燈芯,燈芯一般是剝去表皮后的植物莖稈。因此,就鑄造工藝上來說,平?jīng)霭l(fā)現(xiàn)的有銘銅燈比現(xiàn)博物館收藏的行燈更先進,時代應有先后之分,現(xiàn)收藏的行燈時代應比有銘銅燈早。
(四)燈盤粘五銖錢原因
1.粘錢燈盤與搖錢樹、多枝燈的關系
粘錢銅燈盤最獨特的地方是燈盤分布的漢五銖錢,三枚漢五銖錢粘在燈盤底部,分布十分均勻(圖10),可能是鑄在燈盤之上,三枚五銖錢形制基本相同,由于兩枚銹蝕比較嚴重,只有一枚上的字特別清楚,其上銖字各部位間距較小,字形顯得勻稱,結構比較嚴謹,“銖”字“朱”旁上部方折,為東漢時期鑄造的錢幣。
由于此燈盤內粘鑄五銖錢,首先想到的是搖錢樹。搖錢樹常出現(xiàn)在古代四川與西南地區(qū)東漢至三國蜀漢時期的墓葬中,是一種非常具有地方性文化特色的器物。
目前出土的大多數(shù)搖錢樹樹身錢幣上沒有文字,僅有少量的搖錢樹錢幣上有文字。而平?jīng)鍪胁┪镳^館藏的這件銅燈盤粘鑄的銅錢為具有流通價值的錢幣,袁煒、曹源在《搖錢樹與厭勝錢關系考》一文中認為搖錢樹具有厭勝錢的部分功能,是東漢三國時期厭勝錢在其發(fā)展萌芽期的一種造型上的嘗試,并專用于陪葬。
除了搖錢樹,通過粘錢燈盤也很容易聯(lián)想到多枝燈,多枝燈是戰(zhàn)國秦漢燈的一種,其造型一般是在修長的燈柱上,向四周延伸出一些枝條,枝頭上托燈盤,托燈盤的枝條從三枝到十五枝不等。
多枝燈與搖錢樹各自的主要形態(tài)特點分別是:多枝燈之上必定有燈,且形狀各異,而搖錢樹之上必定掛有方孔圓錢,這就是搖錢樹與多枝燈在形態(tài)上的根本差別。有學者認為,位于四川周邊地區(qū)的甘肅武威雷臺銅多枝燈的形式,受到了四川漢代搖錢樹的影響。搖錢樹盛行于巴蜀地區(qū),其出土地主要集中于四川地區(qū),在云南、貴州、甘肅、陜西、青海也有發(fā)現(xiàn)。而多枝燈興起于中原地區(qū),并在漢代傳播到中原的周邊地區(qū),甚至遠播流行搖錢樹的西南地區(qū)。平?jīng)鲎怨攀枪糯z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且為絲綢之路東段西出長安的第一站,有“隴上旱碼頭”之稱,因此,筆者認為,平?jīng)鍪胁┪镳^館藏得這件東漢銅燈盤可能是受巴蜀地區(qū)搖錢樹和中原地區(qū)多枝燈雙向影響的結果。而這種結合又有所不同,搖錢樹和多枝燈由于造型華麗,制作講究,一般多出土于貴族墓葬之中,平?jīng)霭l(fā)現(xiàn)的這件粘錢燈盤,可能是搖錢樹形燈的一種簡化,鑄造工藝沒有搖錢樹形燈復雜,能滿足一般平民百姓使用。
2.粘錢燈盤與帶錢紋器物關系
像這種在器物之上直接粘鑄銅錢的做法很少見,而根據(jù)一些發(fā)掘報告發(fā)現(xiàn)出土有很多帶錢紋的器物,它們的工藝特點是在器物表面裝飾著模印錢紋或變形錢紋及類似錢紋。
在四川地區(qū)就發(fā)現(xiàn)很多漢代錢紋磚,有學者對這種錢紋磚專門進行了研究,認為這是一定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反映,由于西漢及東漢前期厚葬之風的盛行,墓葬中往往要隨葬大量銅錢由此可以看出,漢代時期錢紋在古人墓葬中廣泛應用,且對后世有廣泛影響,在平?jīng)鍪胁┪镳^就收藏有宋代連錢紋銅鏡,還有大量陶制錢范。平?jīng)鍪胁┪镳^收藏的這件銅燈盤中粘鑄五銖錢,其意義應該和在器物上印錢紋相似。
三、結語
平?jīng)鰹殛兏蕦幗粎R幾何中心,是古絲綢之路必經(jīng)重鎮(zhèn),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段的交通和軍事要沖。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文化間的交流和工商業(yè)品傳輸尤為明顯,平?jīng)霭l(fā)現(xiàn)的這幾件銅燈,尤其是粘錢銅燈盤,就很好的結合了西南地區(qū)和中原地區(qū)的文化特色,反映出當時的喪葬文化和社會習俗,是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和集中體現(xiàn),且對后世器物紋飾也起到一定影響,具有很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麻賽萍.漢代燈具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3]樊軍.寧夏固原市北塬東漢墓[J].考古,2008(12).
[4]樊軍.寧夏固原西郊漢墓出土搖錢樹及相關問題研究[J].四川文物,2011(2).
[5]何志國.東漢時期的錢樹(下)[J].民族藝術,2006(3).
[6]何志國.論搖錢樹與多枝燈的關系[J].考古,2010(1).
[7]李永平.甘肅省博物館系統(tǒng)所藏青銅器選介[J].文物,2000(12).
[8]孫太初.在云南考古工作中得到的幾點認識[J].文物,1951(1).
[9]吳杏全.滿城漢墓出土之燈具[J].文物春秋,2009(1).
[10]袁煒,曹源.搖錢樹與厭勝錢關系考[J].中國錢幣,2014(2).
[11]趙建平,周效榮.搖錢樹形燈[A].第二屆西北五省區(qū)錢幣學會協(xié)作會議專輯[C].2002.
[12]張磊.中國古代燈具形制和照明燃料演變關系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6).
作者簡介:高雪(1988—),女,漢族,甘肅平?jīng)鋈?,研究生,甘肅簡牘博物館,文博館員;張海宏(1975—),女,漢族,吉林磐石人,大學本科,平?jīng)鍪胁┪镳^,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