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正是出門踏青的好時機。這天,小真、天天和科博士一行人一同前往公園寫生。他們愜意地漫步,在科博士的細致講解中,逐漸結識了眾多可愛的動植物伙伴。此時,小真在樹蔭處發(fā)現了一只小昆蟲。
哇!這只小巧玲瓏、黑乎乎的小家伙是蟬嗎?
怎么可能?現在是春天,夏天才會出現蟬哦!
科博士,那蟬具有什么特性呢?
蟬,亦稱“知了”,主要棲息于溫帶和熱帶地區(qū),活躍于夏季和初秋。全球蟬類約有3000種,中國常見黑蚱蟬、寒蟬和蒙古寒蟬。
科博士“話你知”
蟬的一生宛如一場奇妙的蛻變之旅,它們會歷經卵、若蟲、成蟲三個截然不同的階段,蟬的“家”也會隨之改變,生活環(huán)境會從土里轉到樹上。
蟬一般喜歡把卵產在干枯叉向上翹起的細枝上,卵會從樹上掉進土壤里,并長居在黑暗的土壤中。它們依靠吸食樹根的枝液而長大,成為若蟲。此時,它們會在地下用小耙子一樣帶有鋸齒的前足不斷地向前挖掘,直到鉆出地面爬上附近的樹枝,進行最后一次蛻皮,變成我們平時所見到的蟬。當蟬剛剛完成蛻殼時,身體會呈現為青綠色,變?yōu)槌上x后就成了黑色。
蟬的一生還挺精彩的!聽說它們還是著名的“夏日歌者”。它們?yōu)楹我@般不知疲倦、永不停歇地歌唱呢?
夏季時,我們常能見到它們趴在樹枝上,圓鼓鼓的腹部有節(jié)奏地一張一合,發(fā)出一陣陣嘹亮的歌聲,歌唱夏日的美好。但其實,并不是所有的蟬都會唱歌。蟬的叫聲是由雄性發(fā)出的,它們“唱歌”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雌蟬,次要目的是嚇退捕食者。更有意思的是,它們成為“歌者”是“有條件”的。蟬會因周圍環(huán)境的溫度波動而對“歌唱質量”產生一定影響。
它們的“小身材”,是如何實現高音量的呢?它們不會是在身后背了個迷你音箱吧?
科博士“話你知”
是的,蟬具有與振動頻率相當的共振頻率氣囊。因此,從某種意義來看,它們的確自帶“音箱”。蟬是世界上叫聲最大的昆蟲之一,據說有的蟬能發(fā)出140分貝的響度。這種巨大的聲響來自雄蟬獨一無二的器官,每只雄蟬在第一腹節(jié)的后表面和側表面上都配有一對圓形脊狀的鼓膜,牽拉鼓膜的鼓膜肌肉收縮會導致它產生彎曲,并發(fā)出咔嗒聲。當肌肉放松時,鼓膜會反彈回來。鼓膜收縮的頻率范圍為每秒120至480次,頻率之快會讓人類無法分辨出個數,因此我們耳朵聽到的是連續(xù)的叫聲。
我曾聽朋友們說,蟬是一種害蟲。我們應該消滅它們嗎?
雖然蟬很有趣,但從農業(yè)和林業(yè)上講,蟬的一生都在危害植物,屬于害蟲!蟬的幼蟲主要靠吸取植物根部的汁液為生,會導致植物根部失去運輸水分和礦物質的功能,造成植物枯死。而蟬的成蟲靠吸吮樹木幼嫩枝條中的汁液為生,容易造成枯枝敗葉,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然而,蟬是自然生態(tài)系統和多樣性的重要一環(huán),它們的存在可以為鳥類、爬行動物和其它昆蟲提供食物。因此,我們不能除滅蟬,且要嚴禁捕蟬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