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感慨,在燃油車時代,我們拆國外的車,學習他們的造車技術;到了新能源時代,反過來了,中國品牌的車被外國人拆,他們試圖找到中國新能源汽車快速崛起的秘訣。如今,每家中國車企都有拿手絕活,每個月都有新技術出現(xiàn)。作為中國汽車行業(yè)的一分子,我非常自豪,我見證了中國汽車從弱到強、日益繁榮的歷程。
然而,這也時刻提醒著我們,在這個時代任何領先都不是絕對的。我們要敬畏市場的快速變化,堅持技術創(chuàng)新,保持開放態(tài)度,認真傾聽用戶的聲音,與友商和行業(yè)伙伴們加強交流,學習友商的長處,同時正視自己的不足。如果說,當年比亞迪選擇造電池、造汽車是“敢想敢干”,那我們?nèi)〉玫倪@些成績,更多是因為“敢堅持”:這一路走來,無論遇到多少困難、經(jīng)歷多少挫折,我們都一直堅持新能源的路線不動搖、堅持技術創(chuàng)新的理念不動搖。其實,這些“敢”的背后,是技術給了我們“敢”的底氣。
技術讓我們站得更高,得以縱觀全局,明辨哪條路才是對的;技術也讓我們看得更遠,能夠預見未來,讓我們堅信走下去是有前途的。在別人看不清、不理解時,我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要去向哪里。而這份“技術”底氣的背后,則是“工程師”給了我們創(chuàng)新的動力。沒有技術人才的智慧,沒有開放包容的氛圍,技術創(chuàng)新就無從談起。工程師和人才,是我們比亞迪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