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遠不止于記住某個景點或品嘗某餐食物,它更像“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兒子10個月大時,我們全家去了澳門。我給他準備了一些小零食,預防飛機起降時耳膜不適,也帶足了尿片和換洗衣服,以備不時之需。這次安排與我們以前的旅行大不相同,我們沒有去熱門景點,也沒有尋覓美食,而是選擇了吃喝玩樂住于一體的度假村,享受悠閑時光。
兒子14個月大時,我們開啟了出國游。在馬來西亞沙巴,我們既沒去大名鼎鼎的紅樹林景點,也沒去看紅毛猩猩和螢火蟲,我們在海邊挖沙,看醉人的夕陽,品嘗美味的海鮮,這些快樂別有一番風味。帶著年幼的孩子出游,我不會安排過于復雜的行程。反復周轉的旅途,不但消耗體力,寢食也得不到保障,大人孩子都會感到疲憊。
兒子4歲那年,我們選擇了游輪旅行前往歐洲。游輪可以輕松到達多個國家,吃、住都在船上,不用費心考量食宿。游輪上還安排有托管孩子的兒童俱樂部,大大解放了父母。我們繞行地中海去了好幾個國家,兒子因此對地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因為去了龐貝古城遺址,他對這座因火山爆發(fā)而沉睡地下數(shù)千年、至今依舊保存完好的古城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旅行回來后,我趁熱打鐵,給兒子購買了關于火山噴發(fā)、龐貝古城和歐洲歷史的圖畫書,還買了一個大大的地球儀。我們一起尋找曾經(jīng)踏足的地域,探尋未來期待行走的大陸?;蛟S,這正是旅行給予孩子的禮物——渴望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熱愛。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獨自去了一趟新疆喀什,被祖國遼闊的江山和多元文化深深震撼。從那一刻起,我迫切希望帶孩子一同領略我國的多民族文化,體驗疆土遼闊的大美中國。于是,在兒子5歲時,我們去了西雙版納。穿過傣族的花園,走進基諾族的村寨,獨特的民族風情讓兒子大開眼界。他想知道中國56個民族的名稱,想了解每個民族有著怎樣的文化傳承。
我們還去了三峽。去之前,我們共讀了與三國時期相關的連環(huán)畫以及地方神話故事書。親眼看到了《早發(fā)白帝城》中的白帝村、《巫山神女》傳說中的神女峽、長坂坡之戰(zhàn)遺址,書本中的知識與眼前的現(xiàn)實景象交相輝映,我們經(jīng)歷了一場從書本到現(xiàn)實,再從現(xiàn)實回溯古代的奇妙旅程,仿佛走進了中國歷史的浩瀚長河。
我們用古詩詞串起旅行路線,在真實畫面中理解詩詞所蘊含的意境。在西湖邊,我們吟誦著“水光瀲滟晴方好”,看到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又捕捉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蘇堤,我們探尋蘇東坡的詩句,感受跨越時空的文化共鳴;在白堤,我們共讀白居易的《長恨歌》,體會詩中蘊含的深情與哀怨;在岳王廟,一曲《滿江紅》在心中激蕩,那是對岳飛的敬仰與緬懷……就這樣,在不經(jīng)意間,我們看著、讀著、說著,兒子在真實的場景中背誦古詩時,不再是單純的字詞堆砌,而是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了。
每次出行前,我都會給兒子準備一本旅行記錄冊。從出發(fā)前的攻略,到旅行途中的記錄和收集,他都參與其中。讓我們珍惜與孩子共同旅行的機會,用愛與陪伴書寫彼此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