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和精神標識,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本文深入探討龍形象的演變歷程,旨在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龍文化的內涵,從而傳承和發(fā)揚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一、雛形期(新石器時代)
中國龍文化源遠流長,在遠古時期龍就成為一些部落的圖騰。據(jù)《史記》記載,伏羲為雷神之子,他的母親胥氏踩到了雷神走過的足跡,于是就誕下了伏羲,伏羲生來便是人首龍身的特征?!渡胶=?jīng)·海內東經(jīng)》記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币虼朔艘脖划斪鼾埖幕?。在伏羲的部落里,眾多氏族名字都與龍相關,如飛龍氏、降龍氏等,圖騰大都是龍圖騰。人們還將能力出眾的部落首領視為龍的化身。
1982年在遼寧省阜新市查海遺址發(fā)現(xiàn)的石堆龍,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這條石堆龍由紅褐色礫巖堆砌而成,全長19.7米,昂首張口,身體呈彎弓狀,有爪和蛇形身,是我國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體型最大的龍形象。距今5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華夏第一龍”玉豬龍。玉豬龍整體呈玦形,龍首似豬,斜目方鼻,鬃鬣向后貼身彎曲上翹,龍身蜷曲,尖尾,無四肢及鱗甲。玉豬龍的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反映了紅山文化時期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同時期的四川三星堆遺址中也出現(xiàn)了許多造型奇特的青銅龍,如羊頭龍、虎頭龍、豬鼻龍等龍形象。這些器物呈現(xiàn)出羊頭龍身、虎頭龍身、豬鼻龍形的特征,頭上長有犄角。這些龍形象往往與常見動物相結合,反映出古蜀人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拜。
在原始部落時期,龍并常被用作氏族圖騰,被視為與天地溝通的媒介。龍在這一時期多被當作具有特殊能力,能夠保佑風調雨順的吉祥物,而不是權力的象征。這些龍形象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多樣性,為后世龍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二、成長期(商朝—秦朝)
從商朝開始,龍的形象變得更加生動,出現(xiàn)了龍爪等細節(jié)。殷商時代的龍總稱為商代夔龍,至少有10多種龍的形態(tài)。在這一時期,龍的形象已經(jīng)超越了圖騰時代的原龍形態(tài),更接近于成龍形態(tài)。
夔龍形象在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上十分流行,主要用于裝飾器物的頸部、口部等處,以及裝飾獸面形象,呈對稱分布。夔龍形象的主要形態(tài)近似蛇,頭部所占比例較大,有角、有足,大口張開,尾巴上卷。在商代夔龍的基礎上,周朝的龍形象有了新的變化,龍的眼睛常見“臣”字形、橢圓形和方形,嘴巴上唇上卷,頭部突出小尖頭,后有上飄鬃毛,似角或耳。龍開始成為王權的象征。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各民族文化之間互相交融,龍的形象進一步發(fā)展。秦朝的龍有四個爪子,龍身像蛇,龍須較長。
從商到秦,龍形象發(fā)生顯著變化。龍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圖騰崇拜,商周時期,龍成為王室權威的象征。秦朝時,龍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在皇權和神圣性上,龍代表了皇帝的權威和尊貴,龍被正式確立為皇帝的專屬象征,皇帝被尊稱為“真龍?zhí)熳印薄kS著社會的發(fā)展,龍的形象和意義也在逐漸豐富和深化,成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發(fā)展期(漢朝—唐朝)
到了漢朝,龍的形象又有了發(fā)展。龍的形象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漢前期的蛇形飛龍,另一種則是漢中后期的走獸形飛龍。
蛇形飛龍常為長嘴長角,龍身通常呈S形彎曲,曲折似蛇,頭部似馬,龍角則像馬鬃一般,龍耳變得極小,眼睛外方內圓,身上的鱗片也更加細密。蛇形飛龍身體細長,常被融入日常用品和工藝品的裝飾,如銅鏡和玉器,使其更加富有藝術色彩和神秘感。漢朝中后期出現(xiàn)了走獸形飛龍,龍口由略開變?yōu)榇髲?,龍鼻變成了角狀,尾巴與身體分開成為獨立的部分。走獸形飛龍,由于身體粗壯,四肢明顯,蘊含力量和威嚴,通常被用在皇家和貴族們的器具及衣物上,彰顯皇家的尊嚴和威信。
隋唐時期,國家再次統(tǒng)一,文化與經(jīng)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龍的形象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在隋唐時期的銅鏡、玉器及擺件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龍形象的獨特風貌:身軀是健壯的獸形體,較之前有所拉長,龍的頭部扁而長,上唇上翹,呈梳狀,丹鳳眼,看著更加清晰有神,前肢擁有假翼,身上有魚鱗片,尾巴像是獸尾,唐朝后期龍開始出現(xiàn)尾鰭。盛唐時期的龍擁有準確的解剖結構、刻畫真切的五官、富麗的修飾,呈現(xiàn)出雍容華貴的風貌。隋唐時期的龍擁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受到上層統(tǒng)治階級和民眾的廣泛喜愛。
從漢到唐,龍的形象在不斷變化,從蛇形飛龍轉變成走獸形飛龍,龍形象的使用也更加嚴格。這一時期龍文化的內涵不再只是政治層面的皇權象征,而開始變得豐富多彩,滲透于生活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多個方面。
四、成熟期(宋朝—清朝)
到了宋朝,龍形象在前朝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變化。
龍身再度伸長,獸形完全消失,回歸蛇形,龍爪和頭部更加夸張,龍爪變成更加鋒利的鷹爪。在宋朝,龍形象在瓷器上的運用尤為突出,更加多樣化,具有寫實繪畫的色彩。宋朝美術理論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指出:“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窮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彼纬凝埿蜗蟛辉僦皇腔适要氂?,朝廷中的重臣也可以使用。但重臣只能使用頭在上、尾在下的降龍形象,而皇室使用的是頭在下、尾在上的升龍形象。
元朝的龍形象與宋朝相比,龍身、龍角更長,出現(xiàn)了五爪龍。龍形象的使用遵循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五爪龍只有皇室才能使用,代表皇室的尊貴和權威。民間使用四爪或三爪龍,這些龍形象通常較為簡潔。除了瓷器,元朝的龍形象還被廣泛應用到建筑和工藝品上。元朝的宮殿和寺廟有很多龍形裝飾,以彰顯神圣和威信。
明朝的龍形象在不同時期,樣貌有所不同。在明初洪武年間,龍的形象與元朝類似,但是頭部的變化大,圓臉、圓眼睛,龍的爪子多以五爪居多,三爪較少,俗稱“貓眼龍”。到了永樂、宣德時期,龍的形象變得兇猛威武,龍首夸大,龍身健壯,毛發(fā)向上,龍爪鋒利有形。明中期以后,龍的形象再次發(fā)生了改變,特別是瓷器上的龍形象,由之前的兇猛開始向俊美轉變。此外,明朝的龍形象通常還是一升一降、兩龍面面相對的形態(tài),身呈S形,彎曲幅度不大,四肢有力。
清朝康熙年間,經(jīng)濟處于上升時期,此時龍身拉長,龍鱗細密整齊,龍形氣宇軒昂,毛發(fā)上飄,身軀也十分健碩,眼神兇狠,龍爪鋒利,威嚴中透露著兇猛,給人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乾隆時期,清朝的統(tǒng)治和經(jīng)濟發(fā)展達到巔峰,此時龍的形象多種多樣,開始有了一些變化。龍的神態(tài)開始變得和善,少了一些氣魄。到了清朝中后期,龍的形象開始變得有形無力,龍爪也從初期的鋒利變得僵硬。
從宋朝到清朝,中國封建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并達到頂峰,龍的形象在此期間逐漸定型,龍文化也隨之達到新的高度,但同時也開始顯現(xiàn)出衰落的跡象。龍在這一時期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國家的象征。在民間文化中,龍的影響也不斷擴大,龍舞、龍燈等一些民間藝術逐漸興起,龍文化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薛永年,羅世平. 中國美術簡史[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 徐杜. 淺析設計的本土化——以中國龍的基本定型過程為例[J]. 藝術教育,2018(4).
[3] 李雅君. 中國龍造型的演變及內涵[J].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
[4] 劉志雄,楊靜榮. 龍與中國文化[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 雷文廣. 明清帝王服飾中“十二章”紋樣的排列、造型比較及影響因素[J]. 絲綢,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