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4日,嫦娥六號上升器攜帶月球樣品從月球背面起飛,隨后成功進入預定環(huán)月軌道。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和起飛,在《新聞聯(lián)播》的相關鏡頭中,一位白發(fā)老者出現(xiàn)在一眾年輕的航天人當中,他就是陪著“嫦娥”長大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 葉培建。
從小立志責任扛肩
1945年,葉培建出生于江蘇泰興的一個軍人家庭,從小便隨父親四處輾轉。部隊到哪兒,家就在哪兒。多次聽父親講述抗美援朝經(jīng)歷的葉培建,將“強國”二字銘記于心,立下了航空報國的遠大志向。
1980年,葉培建赴瑞士求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世界知識產(chǎn)權組織總部看到了代表美國科技水平的展品—— 一小片來自月球的巖石,而同期參展的中國展品則是一個景泰藍花瓶。這件來自月球的展品像一粒種子,在葉培建心中種下了“上九天攬月”的夢想。
學成歸國后,葉培建進入航天科技集團從事研究工作。1996年,葉培建擔任“中國資源二號”衛(wèi)星的總設計師兼總指揮。2002年10月,“中國資源二號”第二顆星發(fā)射升空并進入預定軌道。然而,衛(wèi)星繞地球飛行到第三圈時卻失去了信號。得知此消息的葉培建心急如焚,于他而言,衛(wèi)星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經(jīng)排查發(fā)現(xiàn),衛(wèi)星的“走丟”是錯誤指令導致的。萬幸的是,發(fā)出正確的指令后,衛(wèi)星終于被“找到”了?;貞浧疬@段經(jīng)歷時,葉培建仍會哽咽,他說:“責任比命大!”
“犟”字當頭冒險開拓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批準立項,年近60歲的葉培建老將出馬,擔任“嫦娥一號”衛(wèi)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在技術封鎖和資源匱乏的雙重困境下,他帶領團隊從零開始,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繞月,邁出了我國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到執(zhí)行“嫦娥四號”任務時,很多人認為應該像“嫦娥三號”一樣在月球正面著陸,因為這樣有把握、更安全。但葉培建力排眾議,堅持要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拔覀兪悄苋サ?,我們應該挑戰(zhàn)這個世界上的第一次,我們應該想辦法去超越。”
“嫦娥四號”器箭分離不久,有一個不該打開的閥門打開了,飛行器燃料源源不斷地外泄。緊急時刻,葉培建沉著冷靜地帶領團隊成員迅速補救,順利將閥門關上。由于飛行器攜帶的燃料都是經(jīng)過精密計算的,燃料丟失可能導致飛行器飛不到月球,或者能飛到月球但無法落下。葉培建和團隊成員又開始重新設計飛行程序,對剩余的燃料精打細算。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創(chuàng)造了世界第一。
2020年,“嫦娥五號”取回了1731克屬于中國人的月球樣品。
2024年,“嫦娥六號”又首次帶回了月球背面的月壤。
“科學就是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睉{著一股子“犟”勁,葉培建帶領團隊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就,推動了我國航天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為我國在國際航天領域贏得了更高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