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細長的絲狀觸角,綠色而柔軟的身體,撲扇著四個透明的翅膀在空中飛來飛去,這就是著名的滅蟲能手——草蛉。它們以其獨特的捕食技巧,成了生態(tài)平衡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草蛉又名草蜻蛉,屬于昆蟲綱脈翅目。草蛉在幼蟲和成蟲階段都擁有極強的捕食能力,其食譜包含蚜蟲、介殼蟲、紅蜘蛛和蛾類幼蟲,以及一些昆蟲卵。在一些地區(qū),人們將草蛉作為農(nóng)業(yè)益蟲,通過繁殖它們來實施生物防治,有效控制害蟲。草蛉一生中有卵、幼蟲、蛹和成蟲四種不同的形態(tài)。
卵
草蛉的卵形態(tài)獨特,乍看之下,宛如微小的綠豆芽,又或是精致的葫蘆蘚。一根細長的絲線一端連接著橢圓形的卵,另一端則巧妙地將卵固定于樹枝之上。
這樣的產(chǎn)卵方式,可以避免樹上螞蟻等蟲子對卵的侵襲。通常,草蛉會選擇蚜蟲多的地方產(chǎn)卵,這樣孵化后的幼蟲就能獲得足夠多的食物來源。
幼蟲(蚜獅)
卵經(jīng)過3~4天的孵化,幼蟲便出卵行動,它們會在卵殼上停留2小時左右,以確保身體充分充血,并變得足夠堅硬。一旦準(zhǔn)備就緒,這些幼蟲就會靈敏地順著細絲滑下來,它們的捕獵生涯就正式開始了。可能是因為它們太喜歡吃蚜蟲了,所以草蛉的幼蟲也被稱為“蚜獅”。介殼蟲、木虱、粉虱和紅蜘蛛等節(jié)肢動物,都是它們的食物。
蚜獅的外表并不起眼,身體顏色與土地和樹皮相似,這使得蚜獅天生具備高超的偽裝技能。蚜獅甚至?xí)诒成隙哑霁C物的殘骸,以此迷惑天敵。雖然沒有翅膀,但蚜獅憑借其敏捷的身手,四處搜尋食物,一天能消滅80~100只蚜蟲。然而,在食物匱乏的環(huán)境下,蚜獅之間也可能上演激烈的生存競爭,甚至不惜自相殘殺,以求生存。
蛹
完成蛻皮后,蚜獅便進入蛹期的蛻變階段。它們會精心挑選一個隱蔽的角落,從尾部抽出絲線,細心編織成繭,將自己包裹其中,開始化蛹的過程。
成蟲
羽化后的草蛉變身成綠色小精靈,主要取食花蜜和花粉,少部分種類也會保持幼蟲期的食肉習(xí)性。6 月至10月,這些成蟲的身影隨處可見。草蛉具有趨光性,要是你在公園或自家陽臺看到它,可別緊張到直接把它消滅了!
草蛉家族很大,除了常見的中華草蛉,還有葉色草蛉、粘蛉草蛉、黃褐草蛉、亞非草蛉和白線草蛉等。
草蛉在自然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維持生態(tài)平衡,還為農(nóng)業(yè)提供了一種環(huán)保的害蟲防治方法。在倡導(dǎo)綠色農(nóng)業(yè)的今天,我們應(yīng)該更加重視和保護這些小精靈,讓它們繼續(xù)在自然和人類社會中發(fā)揮其獨特而寶貴的作用。